四兩撥千斤,中化收購先正達
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國際種業(yè)經歷了兩次大的并購潮,全球種子市場被美國的孟山都、杜邦、陶氏、德國的巴斯夫、拜耳、瑞士的先正達這六大跨國農化巨頭把持。這六兄弟原本過得挺安穩(wěn),沒想到2008年,一場全球金融危機把大家伙都拖下了水。經濟不景氣,老百姓開始省吃儉用,基金大佬們也一邊搖頭一邊做空,全球農產品價格不斷下滑。到2015年,六兄弟個個難以為繼,只好商量著抱團取暖。第一個出手的是老大、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種子公司、轉基因霸主孟山都。老大的根據地主要是北美和南美,一直想著能闖蕩歐洲,但因為當地法律法規(guī)的限制和消費者的抵制都無功而返。于是,從年初開始他就不斷給住在瑞士的老三先正達發(fā)出收購邀請,出價一步步提高到470億美金,誰知老三不領情給拒了。原來,老大雖然開價高,但只肯給一半現金,剩下的要給股票,老三說這不明擺著看不起人嘛,難道我就值這點?另外老三還有顧慮,一旦合并,這體量太大了,反壟斷部門肯定反對啊,而且老大外號“毒王”,名聲不好,要被他收了,自己的品牌沒了,都得聽他的,這不也受牽連嗎?所以老三家的族長們一致投票反對,斷了老大的念想。
這邊聯姻不成,那邊老二杜邦和老五陶氏倒是情投意合,在年底宣布成功合并。這后來,世道更不好了,老三入不敷出,虧損得厲害,族長們天天上門討錢,家主的小心思開始慢慢動搖了,但又拉不下臉再回去找老大。這個時候,中國化工瞅準機會,果斷出價430億美元成功收購。當時大家都不明白老三為什么就答應了,實際上,雖然中化不如老大豪氣,但勝在誠意滿滿:全部拿現金收購、承諾維持先正達品牌、保留管理層、幾乎不插手經營。對于老三來說,當時的環(huán)境下,世界上愿意拿出400多億美元深耕農化領域的公司屈指可數,“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其實對于中化來說,完成這筆收購也是需要巨大魄力的,畢竟這對當時的中國種企業(yè)說是一筆巨款,而且還要通過歐美幾十個國家的安全和反壟斷審查,風險極高,所以當時國內國外對這筆交易都有不少的爭議。好在,匯豐、中行、國新控股給出了強有力的貸款支持,在經歷了漫長的監(jiān)管拉鋸后,2017年6月,中國化工終于以50億美元自有資金,完成了這場四兩撥千斤的超高難度收購。
諷刺的是,一年后,最先提出收購的老大孟山都,因為業(yè)績下滑得厲害,被老四拜耳收了,而且連品牌都沒保住。從此,世間再無孟山都。
再后來,老二和老五又把農業(yè)事業(yè)部分拆出來,成立了科迪華,老六巴斯夫接手老四拜耳原有的種子業(yè)務。全球種業(yè)格局由六強分踞,變?yōu)榘荻?、科迪華、先正達、巴斯夫四強鼎力而中國通過這次收購,不僅成功躋身世界種業(yè)前三強,還帶動了國內種業(yè)的整體發(fā)展。
我聽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的院長黃季焜說,當時的這波并購還有個插曲。其實十多年前,中國第一個收購目標是老大孟山都,而且給出了很高的收購價。但是美國當時已經感覺中國發(fā)展得太快,出于政治考慮,肯定不會把它最大的種子公司賣給中國。而先正達是歐洲企業(yè),歐洲當時對中國相對友好一些,所以天時地利人和,最終促成了這次收購。
時過境遷。在今天的國際環(huán)境下,回望那場不見硝煙的戰(zhàn)爭,不禁讓人感嘆,這一閃而過的窗口期,錯過就真的不再有了。收購跨國企業(yè)確實是把種業(yè)做大做強的一條捷徑,但從長遠看,要想端穩(wěn)飯碗,不再受制于人,還是要從源頭上發(fā)展自己的能力。
航天育種能否讓中國彎道超車?
育種的關鍵,就是要讓種子按我們需要的方向發(fā)生變化。你可能聽說過基因編輯技術,這是現在國際上用來育種的一種先進的生物設計方法。就好比拿一把剪刀,對種子的基因進行修剪,讓它產生我們需要的特性。如果說馴化育種是1.0,遺傳學育種是2.0,分子育種(包括轉基因)是3.0,那么生物設計育種就是4.0。中國現在大部分作物正從2.0向3.0發(fā)展,有些領先品種,比如水稻,已經進入4.0。十四五規(guī)劃要求在“生物育種”領域實施戰(zhàn)略性重大項目,挑戰(zhàn)相當大。拿基因編輯來說,目前世界上最好用的兩把“剪刀”,專利都在美國人手里。我們要用,必須人家同意。要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就得知道哪些是繞不過別人的專利保護,哪些能繞過,并且挖掘出來成為自己的“剪刀”。這些年,中國科學家不懈努力,開發(fā)出了好幾把自有知識產權的“剪刀”,在技術源頭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但是,我們在努力,別人也沒停下。美國已經進入育種4.0,甚至開始嘗試人工智能大模型,向智能育種進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果總是跟隨別人的腳步,那也許永遠也趕不上。多開幾條路,多條腿趕路,才有可能彎道超越。
那么航天育種是不是這其中一條路呢?我專門請教了我國航天育種首席科學家劉錄祥。他說航天育種的確前期投入成本很高,而且種子發(fā)生有效變異的概率只有千分之幾,或者萬分之幾,具有不確定性,但從三十多年的實際成果來看,可以證明是有效的。他之前做過一個統(tǒng)計,現在市場上推廣種植的“太空品種”已經有300多個,有不少是突破性品種。比如“克山1號”大豆,單產量比普通品種高一倍,而且蛋白質和脂肪含量的配比完美,不僅適合直接吃,還解決了普通國產大豆出油率低的問題,用來榨油也很好。還有福建農科院研發(fā)的十多個太空雜交水稻品種,很多達到了超級稻的水平,不僅產量高,品質和抗性也非常突出。
劉錄祥說,今年國家糧食生產總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但這里面不只有我們的口糧,還有動物飼料用的糧食等等,所以按照14億人口算,中國老百姓還沒有達到都能“吃好”的水平。中國的耕地太少了,人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只有美國的1/6,俄羅斯的1/9。我們要用全世界9%的耕地,養(yǎng)活1/5的人口。而且耕地面積還在不斷減少,每十年可能要減少5000萬畝,所以我們國家對種業(yè)的發(fā)展需求,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要更為迫切。別人做的我們要做,別人不做的,我們能做,做的有效的,就要堅持。
種子被稱作“農業(yè)的芯片”,一粒好種子意味著什么,不言而喻。中國人要想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就要把種子緊緊握在自己手里。
編輯: | 于曉 |
美術編輯: | 邱煜溶 |
攝像: | 沈亦涵 |
責編: | 潘桑榆 |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