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劇情并不復雜,它講述的是伊拉克戰(zhàn)爭時期,來自美國德州的19歲技術兵比利?林恩因為一段偶然拍攝的視頻而家喻戶曉。那是一次規(guī)模不大卻激烈非常的遭遇戰(zhàn),戰(zhàn)斗中林恩所在的B班班長遭到當?shù)匚溲b分子的伏擊和劫持,而林恩為了營救班長不惜鋌而走險沖鋒陷陣。視頻公布于世讓他成為全美民眾所崇拜的英雄,然而卻鮮有人理解他和戰(zhàn)友們所經歷的一切。為了安葬班長,B班得到了短暫的休假,因此他們得以受邀參加一場在德州舉行的橄欖球比賽。林恩的姐姐因某事件深感愧疚,她希望弟弟能借此機緣回歸普通生活。而周圍的經紀人、球迷、大老板、普通民眾則對戰(zhàn)爭、衛(wèi)國、士兵有著各種各樣想當然的理解。球場上的慶典盛大開幕,林恩和戰(zhàn)友們的心卻愈加沉重與焦躁……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海報
李安,1954年10月23日出生于臺灣。1995年,李安憑借英文電影《理智與情感》,獲得奧斯卡金像獎七項提名,進入好萊塢A級導演行列。1999年,因執(zhí)導《臥虎藏龍》首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2006和2013年,憑借《斷背山》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獲得第78屆和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成為首位兩度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的亞洲導演,也是首位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華人導演。共獲得三座奧斯卡金像獎、五座英國電影學院獎、四座金球獎、兩座威尼斯電影節(jié)金獅獎以及兩座柏林電影節(jié)金熊獎。
李安
弗里德里希?尼采說過,一切哲學都是自傳:一位好作家應當將自己的靈魂傾灑在紙上,如果有人理解了他的作品,就會理解他的為人。李安說過:“如果你想了解我,一切盡在我的電影中。”像尼采一樣,李安認為他的作品是一部自傳,是通向他的價值觀、關注事件和行為動機的窗口。正因為如此,李安的電影成了電影哲學的豐富源泉。
哲學與電影之聯(lián)系中一個具有爭議性的方面在于,執(zhí)導者可在多大程度上被視為電影的導演或作者。通常來說,導演會因一部電影的質量而受到稱贊,但鑒于成百上千的人都為此作品做出過貢獻,這樣真的恰當嗎?我們在此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是:它是恰當?shù)摹R驗?,假如一位導演不是自己電影的作者,那么又何來李安哲學這樣的說法呢?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劇照
弗朗索瓦?特呂弗和安德魯?薩瑞斯這樣的思想家已經指出,唯一值得被當作藝術來思考的電影是那些導演在其中擁有完全的項目控制權(包括電影劇本、導演、剪輯和電影發(fā)行)的電影。這一觀點受到批評,因為它似乎過于強調導演的角色,而忽略了電影在其間得以制作的環(huán)境條件的特殊性。不過,電影導演理論似乎確實存在一個真實的核心:盡管導演不是電影的唯一作者,但他對該項目具有比其他任何貢獻者更多的控制權。正如蘇格拉底是真理的助產士一樣,優(yōu)秀導演會鼓勵并促進其演員和拍攝團隊的良好表現(xiàn)。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認為,李安的電影呈現(xiàn)了一個前后相關的視覺系列。
李安作為一位電影拍攝者的部分才華源于這樣一個事實:他是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兩者的產物。他在寫作和導演時從兩種文化背景中廣泛汲取藝術和哲學靈感,而這種多元文化的態(tài)度使他成了一個變化多端、極富靈感的電影拍攝者。
如果說李安電影中存在統(tǒng)一哲學主題的話,那就是為本真的自我身份所做的掙扎。正如索倫?克爾凱郭爾所說:“焦慮是自由的眩暈?!比狈Ρ菊嫘詴硪环N存在危機,在危機中,你必須解決存在于自己真正想成為的人與別人告訴你要成為的人之間的緊張狀態(tài)。哲學家查爾斯?泰勒說:“本真性倫理是一種相對較新的東西,為現(xiàn)代文化所獨有。”泰勒將對本真性的探尋視為對西方社會“現(xiàn)代性之隱憂”的反應,他認為,本真性見諸于一個人“意義的地平線”,該地平線由其人存在于其中的語境構成,尤其是處于那一語境中的人。
李安
李安電影中的主要角色通常都會陷在以泰勒所描述的方式進行對話的、自我定義的掙扎之中。尤其是,他有好幾部電影都描繪了在西方文化的全球化面前努力保持華人身份認同感的角色。李安最早的三部電影便專門針對現(xiàn)代性的隱憂對傳統(tǒng)文化的負面影響。
李安的幾部電影都專門涉及儒家思想主題。他最早的三部電影——《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注定會是一個借助常見主題而致力于東西辯證法的三部曲。在所有這三部電影中,都有一個傳統(tǒng)的、遵奉儒家思想的父親,在努力維持和用現(xiàn)代西方價值觀來定義自身的孩子們的關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禮”(禮儀、習俗)與美國的“禮”之間存在一種張力。孩子們試圖脫離父親,但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他們會有違抗“孝”(孝順)的風險。
電影《喜宴》
電影《推手》
道家思想是中國文化和李安電影兩者的又一核心組成部分。道家思想持一種生態(tài)中心哲學,本真的自我培養(yǎng)可以通過遵循自然之道來實現(xiàn)?!暗馈边@個詞既指自然世界的道路,也指終極現(xiàn)實的無差別本質。自然是一個動態(tài)的、互相依存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特殊事物只不過是總在變化的、整體的曇花一現(xiàn)。
在中國哲學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之間存在著一種張力,儒家思想是一種人文主義哲學,強調禮儀規(guī)矩這樣的社會德行,而道家思想則是一種自然主義哲學,支持人與環(huán)境和諧相處。李安電影通常表現(xiàn)的都是這樣一些主人公:他們被迫調和自己的天生欲望與社會要求之間的關系,從而真正地培養(yǎng)自我。
道家的無為主題在那些講述武俠故事的電影中尤其突出,如《推手》和《臥虎藏龍》。麥克雷的這一章還探討了儒道主題間的張力。盡管主人公們只有通過打破已有社會規(guī)范的束縛才能獲得本真性,但與這種自由相伴而生的代價則使故事的悲劇性因素得以推進。(本文首發(fā)于社會科學報公眾號)
(編輯:余寒靜)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