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在石庫門弄堂里,經(jīng)常會看到一定白色小棚,棚子里不時傳出“蹦、蹦、蹦”的聲響,就好像不專業(yè)的樂手在練琴。走近一看,棚下白白的一片,輕薄的棉絮漫天飛舞,場景還挺浪漫。爺爺奶奶告訴我,這是棉絮師傅在彈棉花,做棉被呢!
如今,彈棉花這項職業(yè)在上海已然不多見。在軌交四號線魯班路出口旁邊弄堂里,還留守著一位匠人。只要他在工作,循著“蹦、蹦、蹦”一聲聲弓弦敲響而去,你就能找到他的鋪面,欣賞到那一朵朵純白的雪花在弦上飛舞的景象。背著一個大木弓,用木槌一遍遍來回敲擊弓弦。沒錯,棉胎坊老板方師傅正在彈棉花。
左手握著弓,右手拿著木槌。彈棉花時,棉花不能飛高,以弓弦的振動拉動棉花,一點點拉平,當(dāng)弓弦在棉花中上下浮動時,用彈槌一遍遍敲,“三下輕一下重” ,這樣上上下下不停地在棉花里敲擊弓弦,使棉花得到充分蓬松柔軟,看上去更加潔白。
方記棉花店由夫妻兩人一同打理,方師傅20歲開始學(xué)徒彈棉花,在上海扎根至今也有30多個年頭。回憶起,初到上海時一家人就住在搭的棚子里,環(huán)境十分簡陋,生活條件也非常艱苦,無依無靠。而如今現(xiàn)在,雖然日子貧苦,但夫妻倆也都是樂樂呵呵的。
“再苦也要把孩子培養(yǎng)好,什么都為了孩子?!痹诜綆煾档囊簧校钆宸娜耸亲约旱钠拮犹扑厍?,因為妻子的堅持和倔強,激發(fā)起自己的對彈棉花的信心。從五里橋街道開始,日子逐步穩(wěn)定,方記棉花店的名聲也可以說是有口皆碑,雖然棉花店有搬遷過,但還是固定在一個范圍,幾十年都不變。
“老板,這樣翻一番多少錢?”
“40塊一斤,65塊是底數(shù)”
鵝絨被、鴨絨被、蠶絲被、九孔被,隨著生活水平提高,棉被似乎被人們淡忘,手工彈棉花的鋪子、攤位幾乎在上海絕跡。但上了年紀(jì)的人,依然會懷念手打的“棉花胎”——松一松,拍一拍就可以繼續(xù)用,而且還很柔軟。
棉花彈完,進入下一道工序,需要手工再勾上紅線綠線的網(wǎng)狀紗套,再彈好的棉花上面套牢。最后用磨盤壓磨,站在磨盤上,橫過來,直過去,左右來回轉(zhuǎn)動,使彈好的棉花和紗線充分粘合在一起,那是因為在彈棉花的時候,有些地方存在脫節(jié),所以可以用這個方法彌補完整。
“還有壞的棕梆修伐,磨剪刀,彈棉花”這些熟悉的吆喝聲,曾活躍在老上海弄堂的大街小巷,如今隨著城市變遷,也漸漸融入歲月成為珍貴記憶。一些傳統(tǒng)手藝,也慢慢因為機械化操作的發(fā)展而瀕臨失傳。方師傅說,即便孤獨,只要還有居民需要,他會堅守下去。
【關(guān)鍵幀】
左手弓,右手槌。彎腰曲腿,精工鑄就。
金雞叫,雪花飄。棉絮飛舞,溫暖生活。
(看看新聞Knews記者:屠佳運 編輯:范飽飽)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quán)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