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圍繞主題“全球視野下的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400余名中外嘉賓參會。
東方衛(wèi)視、看看新聞Knews記者日前獨家采訪與會專家:英國牛津大學中國發(fā)展與社會研究教授、圣安東尼學院院士、英國漢學協(xié)會主席瑞雪·墨菲。
她長期致力于中國問題的研究。過去二十年間,她在中國多個鄉(xiāng)村和城市調查、訪談和文獻研究,探討中國城市化、教育發(fā)展、人口轉型和國家政策引起的社會文化變化。通過長期田野調查,她撰寫了《中國大遷徙的孩子們》一書,從農村留守兒童視角出發(fā),探索移民、城市化、教育以及家庭的性別和代際關系。
瑞雪·墨菲
記者:非常感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這次上海之行怎么樣?
墨菲:非常愉快,我剛到,欣賞了黃浦江的美景??傊芨吲d回到上海。我第一次來中國是1989年,我17歲的時候。當時看到成百上千的黑色自行車,我對此印象很深,這可能是我對中國的第一印象吧。當然中國的變化遠不止這些。
記者:您來過中國很多次,也在中國的鄉(xiāng)村和城市做了很多研究和調查。能給我們介紹一下您在中國的研究嗎? 其中最有趣的部分是什么?
墨菲:真正讓我感興趣的是中國發(fā)展變化的速度。1995年,我第一次來到江西和安徽的農村。當時,很多人進城務工。
1988年,湖北荊州,進城的農民工
他們努力工作,就是為了在農村生活得更好,能掙錢蓋新房子,兒子們就能結婚,還能拿到彩禮。當然,出去工作也改變了人們對家庭的目標,因為賺了更多的錢,人們想要蓋更大更好的房子。外墻上有很多計劃生育政策的口號。
那時候還沒有手機,一些年輕的農民工回到村里,會炫耀別在腰上的BB機。如果BB機響了,他們就會去村里的商店打電話。2004年前后,BB機逐漸被手機取代了。墻上關于計劃生育的口號消失了,變成了電話卡的廣告。
人們對于家庭的目標和想要的生活方式也發(fā)生了變化。舉個例子,大一點的孩子,十八九歲的哥哥姐姐,他們會告訴父母,弟弟妹妹應該上學。因為如果沒有受過教育,去外面務工會很困難。
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看到一個很大的變化:進城務工不再是為了蓋新房子或是結婚, 而是為了讓孩子擁有良好的受教育機會,未來能在城市里找到一份白領工作,在城里買房子。
2011年5月25日,河南省湯陰縣一名農村留守兒童和她在勞作的奶奶。
為了家庭的共同目標,農村地區(qū)的老人和孩子,和去城里打工的成年人,盡管他們是分開的,但他們都為同一個目標努力。而家庭結構因此也發(fā)生了變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隨之改變了。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逐漸可以通過手機看到彼此了。近幾年,互聯網在農村已經非常普遍。農村的道路修得很好,越來越多的人擁有汽車和摩托車。在我看來,這樣的發(fā)展變化速度真的很有趣。
2018年7月16日,湖南衡陽,父母和留守的兒子視頻聊天。
長久以來,家庭對孩子們有很大的影響。在成長過程中,他們在家庭中所處的位置,以及家庭所擁有的資源,對他們的成長經歷有著很大的影響。
記者:所以根據這些觀察研究,您寫了《中國大遷徙的孩子們》這本書。
《中國大遷徙的孩子們》 著/瑞雪·墨菲
墨菲:是的。很多關于務工人員的早期文獻,包括我自己的文獻,都關注于經濟發(fā)展、影響,土地的使用,以及生計問題。很少有研究關注人際關系、情感,更少關注到兒童的情感。我想,孩子們的聲音,也許能給城鎮(zhèn)化提供一些新的見解。
記者:近40年來,中國在減貧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您去過中國很多農村地區(qū),您看到人們的生活水平有怎樣的提高?
墨菲:我去過好幾個地方。我剛從安徽回來。我看到新建的鄉(xiāng)村,那里的環(huán)境非常好。
2023年10月15日,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qū)的秋收季
對大多數人來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當然,在每個國家,總有一些人需要特別的照顧和支持。
記者:那您如何看待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發(fā)展,特別是在科技和經濟方面?
墨菲:技術變革的速度真的非常驚人。現在這種無處不在的連接,包括在農村地區(qū),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從BB機到微信群,改變了人們在閑暇時間的交流方式,以及他們如何照顧彼此。老年人樂于把視頻放到網上,享受生活。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變。
我舉一個有趣的例子。在一些家庭中,他們通過攝像頭來照顧村里的老人。通過攝像頭,看到老人每天早上開門,遠在城市的子女就知道老人安全。人們正在利用這些新技術的發(fā)展,來承擔遠距離家庭護理的責任。年輕人上了大學,或者去城市工作了,但是他們非常關心遠在農村的年邁父母和長輩。利用這些技術來履行義務,關心他人,我覺得很好。
記者:我想談談這次會議。這次會議的主題是“全球視野下的中華文明和中國道路”。您如何理解這個主題?
墨菲:我對這次會議的理解是,中國研究的演變,這個領域的發(fā)展方式以及中國研究領域的全球化方式?,F在,中國的大學和學者正在參與全球知識的生產,來自世界不同地區(qū)的學者也越來越多地把注意力轉向學習中國的語言和文化。因此,我認為通過這次會議來探討這一領域過去的成就,以及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很有建設性。
我感興趣的是,如何促進中外學者的合作,進行有意義的、原創(chuàng)性的研究,把不同的觀點結合起來,這樣對中國就有了更豐富、更深入的了解,同時也把中國放在一個全球的背景下。
一方面,中國學者更多地參加國際會議、發(fā)表演講。另一方面,更多研究人員來到中國深入研究,中外學者一起合作做更多的項目。此外,還可以為英語和其他語言的學者提供不同語言的數據來源,也會成為資源共享和研究成果共享的一部分。
瑞雪·墨菲接受東方衛(wèi)視/看看新聞Knews記者章一葉專訪
記者:您是中國問題專家,我很好奇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對中國感興趣嗎?大家關注哪些議題呢?
墨菲:隨著時間的推移,感興趣的議題會發(fā)生變化,這取決于全球事務的發(fā)展,取決于西方國家的主流敘事,所以關注點會發(fā)生很大變化。現在,很多年輕的外國或英國學者對國際關系話題非常感興趣。例如,大約十年前,很多人對務工者和城鎮(zhèn)化感興趣。很多學生想研究中國的社會變化。現在,我們在牛津大學有一門選修課程,是關于中國國際關系,很多學生都想學。他們對我的中國社會學選修課程不太感興趣。不過在疫情后,我們又開始了更多的交流和訪問?,F在的研究表明,事情會改變,時尚會改變。人們對中國感興趣的東西也一直在變化。
我認為中國不是只有一面的,是多元的。很多不同的個人、社會團體和地區(qū)都有自己的經歷。許多學者談論中國的主題是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所以我不認為關于中國有什么單一的事實。人們了解中國的最好方式就是親自來到中國。
記者:能否透露您下一個項目或者未來的研究方向?
墨菲:我的下一個項目是和上海社科院的教授一起,研究關于上海孩子在暑假期間的生活體驗,仍然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我很興奮,她是兒童心理學方面的專家,而我的興趣是家庭和城市化。我相信我們一起工作,可以做一些非常有趣的研究。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