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微亮,古猗園餐廳的后廚已經(jīng)忙開了,第一批小籠包在蒸籠里鼓得白白胖胖,等待被端上早餐餐桌。點心師傅們熟練地搟著面皮,放餡、按褶子,手指翻飛。李建鋼,南翔小籠制作技藝的第六代傳承人。他站在一旁監(jiān)督著每道工序,幾十年如一日。
李建鋼1975年從學校畢業(yè)來到古猗園餐廳上班,至今已經(jīng)跟小籠打了43年交道。他每天第一個到單位,最后一個離開,時不時還能看到他在大堂里招呼顧客“這個要趁熱吃呀”,“這個好吃的不辣”……回想當初,自己還是一個跟著師傅學藝的貪玩學徒,而今成了真正的傳人,李建鋼說:“我覺得這份工作對我來說,就是傾注了我的一生,必須把它做好。”
雖說小籠制作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但最初并沒有一個量化標準,每位制作師傅的手藝不同,面皮厚度、餡的大小和外觀形狀也會差異明顯。2000年,李建鋼提出了標準化制作程序:3克水、5克面、16克餡、18個褶子。他希望通過這4個數(shù)字將南翔小籠的傳統(tǒng)味道永遠保存下去。
“不忘傳統(tǒng),你的產(chǎn)品也必須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隨著世界的改變而不斷地改變?!背苏信粕蟼鹘y(tǒng)的鮮肉小籠、蟹粉小籠外,李建鋼還帶領徒弟們不斷研發(fā)新口味。比如將鮮肉和藕和成餡,在面皮上均勻地撒上荷花紅、荷葉綠、荷藕白,一款色香味俱全并且充滿著夏天氣息的荷藕小籠受到了食客們的廣泛好評。這是李建鋼團隊花了一個多月幾十次試驗的成果。
從1871年開始,南翔小籠經(jīng)過一代代匠人的傳承,已不再只是美味的小食點心,而是有了生命和溫度。
關鍵幀:
小巧玲瓏見匠心,
代代相傳賦溫暖。
(看看新聞Knews記者:劉桂強 高原 編輯:傅鈺婷)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