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國語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興辦的第一所高等外語學府。長期以來,上外為國家外語人才的培養(yǎng)、為國際輿情研究、為國際新聞傳播事業(yè)的探索做了不懈的努力和寶貴的貢獻。在10月17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jié)目中,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走進上外,和上外師生一起聊一聊自信的中國精神力量和話語力量。
在上海外國語大學俄羅斯東歐中亞學院教授楊波看來,最近十年感覺到一個非常明顯的變化就是國外的受眾,而且是不同層次的受眾主動關(guān)心中國的比例和范圍越來越大。去年11月,楊教授的俄羅斯和中亞朋友問她,能不能解讀一下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的歷史意義。楊教授當時比較意外,因為以往我們會有主動宣傳的這樣一個動作,現(xiàn)在是從事相關(guān)領(lǐng)域的一些學者,還有一些高層的政治精英,他們會主動來關(guān)心這些事情。
楊教授覺得,他們最想知道的是為什么中國能夠成功地走到今天。因為他們曾經(jīng)跟我們走過一條同樣的道路,中國的這種成功經(jīng)驗,尤其對這個區(qū)域的人來說,他們是特別理解的,包括年輕人,很令人意外。楊教授在教育部的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做培訓,相當于是給俄語國家的一些學生教授漢語,教他們怎么做俄漢的翻譯。一個年輕的烏克蘭小伙子之前問過楊老師是不是共產(chǎn)黨員,得到是的答案后,他說能給我看一下黨員證嗎,這個細節(jié)讓楊教授挺觸動的。小伙子說自己非常向往這個黨,他們非常想知道為什么中國能夠把這條路走下去。
主持人提問楊教授稱,根據(jù)以往的國際傳播,我們闡述中國有沒有充分地把這個答案講清楚?她覺得我們正在慢慢地學會去用外國受眾能夠接受的一種語言來告訴他們,我們現(xiàn)在做的是一種“以人為中心”和“受眾友好型”的外宣,其實這種差異化做得還是蠻好的。因為我們知道面對精英去做傳播是一種方式,但是對普通人就是講故事,我們?nèi)ジ鱾€地方去講一個普通人的故事,因為這個人作為一個個體,他能代表一個群體,就是我們不去下結(jié)論,我們只是展示事實。
(素材來源:《這就是中國》節(jié)目組 編輯:劉清揚)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quán)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