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研最重要的是什么?趙東元的答案只有一個字:愛。
“好奇心是人的本能,每個人都有。但真正要在科學上有所作為,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愛’。這份愛不是簡單的興趣,而是一種從內(nèi)心生發(fā)的理性思考。這種驅(qū)動力強烈到你愿意為它付出所有。”在復旦大學相輝堂舉行的第五期浦江科學大師講壇上,復旦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院長、復旦大學相輝研究院首任院長趙東元以“‘孔’中看世界——無盡的科學前沿”為題作報告。
自稱“造孔之人”的他,這次不單聚焦于他所深耕的介孔材料領域,而是將視角拉得更廣更遠,從遙遠的古希臘哲學談起,分享化學這一學科從無到有、從有到專的曲折歷程,以及他對于科研工作返璞歸真的思考。
扎根本科教學20多年的趙東元,一向以備課認真著稱。為了今天的這場講座,他更是花一周時間精心準備。148頁的幻燈片,既有化學科學的發(fā)展,也有創(chuàng)新的科學思維,還有未來的學科發(fā)展。
什么是化學?講座伊始,趙東元以古希臘自然哲學作為引入,從化學家的視角分享了人類如何看待物質(zhì),以及如何從分子水平、原子水平研究物質(zhì)科學的歷程。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趙東元結合甲骨文與杜甫詩句,揭示了“化”字所蘊含的變化之意。在他看來,“造化”正是化學的本質(zhì),大自然創(chuàng)造了萬物,通過事物與事物之間的相互變化,造就了大千世界。
談及化學的特點,趙東元認為:“化學沒有數(shù)學那么‘精確’,也沒有物理那么‘高大上’,很多時候也看不見摸不著。一代代化學研究者,都是在黑暗中慢慢摸索前進。”比如,僅僅為了弄清楚空氣的組成,人們就前前后后花了三百多年的時間。
“化學家要充滿想象力,要有做探險家的能力?!壁w東元強調(diào)。而與此同時,化學也是合成的藝術,是一門藝術的科學,需要被傳承和創(chuàng)新。而回顧漫長的化學科學史,趙東元則緊扣關鍵人物,分享了他對于科學精神的深入思考。其中,“獨立”是關鍵詞。
為什么科學是“獨立”的?趙東元表達了自己的見解:科學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一個人或者極少數(shù)人對人類共識的挑戰(zhàn)。新實驗結果催生的新理論往往是突破性的、跳躍式的,不可能從已存共識中演繹出來。常規(guī)科學是演繹的,而革命性的科學思維是破壞性的、超邏輯的。
創(chuàng)新的科學思維從何而來?趙東元認為,“正確的選題”,“好的科學方法”,“拋開功利、深邃思維和大膽質(zhì)疑”,“科學合作和科學道德”,缺一不可。
趙東元還分享了一張經(jīng)典照片——玻爾祖孫三代在一塊黑板前討論科學。其中,托馬斯·玻爾(中)、阿格·玻爾(右)獲諾貝爾獎。這個簡單又溫馨的畫面,無疑是科學精神傳承的極佳注解。
過去20多年里,趙東元及其團隊深耕介孔材料研究,開發(fā)大量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創(chuàng)制一系列全新的介孔材料,相關成果被數(shù)十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千余家科研機構跟蹤采用。而他所創(chuàng)造出的20種新型功能介孔材料,全部以FDU(復旦大學)命名。2020年,他帶領團隊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如今,趙東元團隊將介孔材料研究發(fā)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其構建過程包括從原子到分子,再到功能基元和器件的逐級組裝,為前沿交叉學科的發(fā)展提供新范式。此外,他們還將介孔材料廣泛應用于催化、儲能、生物檢測、化妝品、水處理、電子材料等諸多方面。
面向未來,如何設計具有特殊功能和動力學特征的分子?細胞的化學基礎是什么?思考和記憶的化學基礎是什么?怎樣能夠探索全部元素的可能組合?趙東元認為,這些議題是化學基礎研究亟需解答的問題。
就在今年11月,復旦大學成立相輝研究院,趙東元受聘為首任院長。該研究院聚焦攻關前瞻性、挑戰(zhàn)性、高價值的關鍵科學難題,著力營造寬容、開放、活躍、自由的學術環(huán)境,為人才“十年磨一劍”提供制度保障。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