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畫商黃江也許沒想到,他的一個偶然選擇,會把大芬村的油畫推向世界。
1987年,黃江和一個朋友搭伙在深圳黃貝嶺辦了一間油畫工廠。他從香港接來油畫訂單,招攬了畫工臨摹各種世界名畫。這在當時的中國,算得上是一家規(guī)模不小的油畫工廠。不過兩年之后,周邊地價飛漲,房東通知他月租金從兩千元漲到六千多塊。合伙人對工廠的控制也日益加強,他不能忍受,決定出走單干。
彼時的大芬,租金便宜,遠離市區(qū),畫工不會被外界打擾。就這樣,黃江把商品油畫產業(yè)帶進了這個經濟落后的村莊。
據不完全統計,如今的大芬,有1200家畫廊與商鋪,超過8000名畫工、畫師、畫家,散布在這片僅0.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004年-2008年,流水線模式的巔峰時期,世界70%的油畫來自中國,中國油畫80%來自大芬。在大芬村村口的馬路對面,一幅巨大的廣告牌上寫著“世界油畫,中國大芬”。
10萬一張的原創(chuàng) VS 300元一張的行畫
1999年,剛從廣西藝術學院美術系畢業(yè)的楊福徐第一次來到大芬應聘。彼時的大芬還是那個經濟落后的小村莊,他感覺自己到了農村,樓房破舊,坑坑洼洼的路,下過雨后滿地泥濘。此時,原創(chuàng)畫家這個詞與大芬還沒有任何關系。
在大芬第一份工作,是在小作坊的畫室里畫水粉,老板從外面接訂單,畫工在租來的破舊樓房里畫畫。但對于之前在深圳找工作屢屢面壁的楊福徐來說,“能畫畫就已經很不錯了”。雖然有的時候碰到趕訂單,需要連軸轉,甚至連續(xù)通宵一周。
跟大多數來大芬做畫工的人不同,楊福徐在藝術院校受過專業(yè)的色彩、素描訓練,但這些在臨摹中并沒有優(yōu)勢,他依然要像工匠一樣,跟著師父學畫行畫,因為臨摹的很多技巧都有套路。
臨摹,畫行畫,只能說維持生計。2006年之前,楊福徐的日子過得都很緊巴,交完房租就不剩多少。楊福徐還是想畫原創(chuàng),但他遇到了瓶頸,“手上的功夫已經跟不上了大腦了”。2007年,他停下手中的訂單,去中央美術學院進修了一段時間。之后又在宋莊待了半年,2009年初回到大芬村。重回熟悉的地方,楊福徐感覺如魚得水。他說,北京和宋莊的風格都不適合自己,唯有大芬跟自己“寫實”的調性相符。
在外界眼里的大芬,是“抄襲”和“復制”,也是源源不斷的行畫和低廉的價格。楊福徐這樣的“產自大芬”的原創(chuàng)畫家,反而顯得有些“異類”。楊福徐說,因為外界對大芬的印象,同樣品質的作品,如果在北京798藝術區(qū)可以賣五六萬,那么在這里只能賣一萬塊錢。不過他看重的,是20年歷史的知名畫村,這里遍布的商機和渠道。
如今,楊福徐已經在原創(chuàng)油畫圈子里小有名氣,在今年5月份的一個全國性展覽中,他的作品拍賣了9萬元錢。楊福徐坦言,全國同樣水平的畫家其實有很多,如何脫穎而出把畫的價格賣得更高,還是要靠運作?!笆紫饶阋嫷煤茫僖业揭粋€經紀公司能幫你把你的作品推出去的,多參加一些展覽,然后慢慢就有人認識你,然后畫的價位自然就慢慢升起來了?!?/p>
二十年前楊楊福徐來大芬時,完全想不到有一天可以把畫賣到幾萬甚至十幾萬。對比之下,依然在臨摹行畫的一線畫工,作品只能賣到300-500元一平方。那么為什么那么多人依然在選擇臨摹,而不是嘗試著走向原創(chuàng)呢?
“畫工可能有時候不平衡,但這很現實?!?/p>
在楊福徐看來,原創(chuàng)之路其實并不好走,這樣的反差更多的是個人選擇。創(chuàng)作需要跳出自己的行畫,那要付出更多的時間成本去不斷地進修。相比于畫工照著老板給的圖片臨摹,原創(chuàng)需要創(chuàng)作者對整個畫面構圖,色彩關系的控制,沒有靈感或狀態(tài)不好的時候會寢食難安。
2004年,深圳首屆文博會的唯一分會場設在大芬,政府開始著力打造,希望這里能成為深圳市的文化名片,帶動原創(chuàng)。2005年-2006年,政府陸續(xù)引進20多位各級美協會員,定期舉辦寫生與畫展,希望帶動當地的產業(yè)升級發(fā)展。
然而對于大多數一線的畫工來說,似乎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改善,每年一屆的文博會,也很少有參與感?!按蹇谛藓玫拇蠓颐佬g館,對我來說不過多了一個能上廁所的地方?!币晃辉谙镒永镒鈮γ娈嫯嫷漠嫻ふf得很直白。
原創(chuàng)之困,對一線畫工來說,顯得更加殘酷而現實。目前,大芬的畫工數量約有八千多人,但只有兩三百名原創(chuàng)畫家。接行畫訂單,賺錢養(yǎng)家,是更多畫工的實際需求。創(chuàng)作需要時間,作品被認可也需要時間,而常年模仿臨摹,也讓很多畫工并不具備原創(chuàng)的能力。
大芬圍城:如何挽救你我的訂單
在2008年金融危機前,大芬的油畫更多是通過出口貿易,通過新加坡、臺灣、香港、中東這些較傳統畫商銷往世界各地。不少在大芬呆了二十年的老畫工都說,當年都是把畫芯(沒有經過裝裱的油畫)卷起來,“一貨柜一貨柜地運出去”。
如今,一線畫工不約而同地表示,現在大芬行情很不好,海外訂單量逐年減少。油畫行業(yè)真的不行了嗎?在華人畫商張鼎健的眼里顯然不是這樣的。
5年前,張鼎健全家移民美國,做產業(yè)營銷出身的他,在國外開始涉及商業(yè)油畫的銷售。他說,在美國,僅家庭墻面裝修一項,2015年估值就有700多億美元,2016年800多億美元。這個行業(yè)其實商機無限,潛力巨大。即便他的生意才剛剛起步,這兩年就已經在美國賣掉了幾千張梵高。
國際市場的蓬勃發(fā)展,換算成人民幣近五千多億,這在從業(yè)者看來是一塊誘人的肥肉;而大芬村的一線畫工,卻紛紛表示行情慘淡,國外的訂單一年不如一年。那么,問題究竟出在了哪里?
找到合適的油畫貨源,是張鼎健這次回國的任務之一,但是他在大芬轉了一天,頗有些失望。他曾在專業(yè)畫梵高的趙小勇店里訂過100多張訂單,但是今天再次踏進店內,他看了墻上掛的作品,感覺質量下滑明顯。
“質量不穩(wěn)定。單價提高了蠻猛的,這個可以理解,因為他名氣大了,房租也在提高。但質量穩(wěn)定,對我們來講還是一個很重要的標準。”
什么樣叫質量穩(wěn)定?確實現在每一張畫布都有印刷噴繪一層原圖,他們的造型不會出太多問題。但是色彩把控就很見功力了,不應該出現很嚴重的色彩偏差,讓行內人看得出這一批和下一批的差距。這一次,在看了大芬多數店里的作品后,張鼎健基本上轉頭就走了。
趙小勇的梵高質量有些不穩(wěn)定,但整個大芬都沒有合適的供應商嗎?在張鼎健的眼里,大芬的致命問題其實是“畫工不進步,畫商不走出去”。
在大芬,像黃遠輝這樣的畫工不在少數——畫畫與打工無異,有錢賺就可以了,不在乎外面的世界發(fā)生了怎樣的改變。畫工們對網絡和新技術的應用,僅僅停留在用QQ、微信、淘寶與客戶溝通和下訂單,這樣簡單的線上交易很難與信息時代新的國際商業(yè)模式接軌。
目前,大芬一些店鋪依然是靠傳統畫廊作為主要的銷售渠道。但張鼎健從畫商的角度觀察,全世界的畫廊都在萎縮。因為當一幅畫進入畫廊后,“收購率和流轉率實在太低了,平均都在一年半到三年左右,最快也得半年”,大芬面向的受眾群也局限于老派的消費者。
隨著年輕一代的消費能力和審美水平越來越占主導市場,如今的藝術裝飾品行當,雖然經典依然是經典,但總體更偏向于“快時尚”,跟服飾的快銷品牌相似,一季一更新,新鮮感永遠刺激著感官。
行業(yè)在高速發(fā)展,迭代更新的巨變之下,曾經作為世界油畫第一村的大芬,亟需一場新的變革。
(看看新聞Knews記者:賴瑗 姜濤 編輯:周杰)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