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2.2厘米見方的印章,它的一生歷經(jīng)劫難,母印失于戰(zhàn)火,子印幸存于世。雖面目全非,飽經(jīng)風霜,周身留下殘破傷痕,卻仍被世人用心守護。
“這枚印章的產(chǎn)生,見證了中國文人篆刻流派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鄙虾2┪镳^副研究館員孔品屏表示,六面印的流傳過程也見證了我們中華民族200多年的風雨滄桑。
這枚印章一印六面,包含姓名、字號、齋號等多個內(nèi)容。印章的主人是篆刻史上“浙派”的開創(chuàng)者,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丁敬。他曾獲明末篆刻家梁千秋所刻的一方已失子印的五面套印,遂用切刀法創(chuàng)作了一方六面子印,以為完璧。
套印,又稱“子母印”,由幾方印套合而成,結構精巧,堪比“俄羅斯套娃”??灼菲琳故玖艘患宕乃奶子 K姆接√缀显谝黄?,共20個面,每一面都刻有不同的個性化內(nèi)容。套印不僅便于攜帶,還可以應對不同尺寸的書法和繪畫作品,因此深受當時文人的喜愛。
丁敬大量運用切刀法進行創(chuàng)作,形成古樸的印章風格,后來成為“浙派”標志性刀法。切刀法,通過連續(xù)的起伏,將刀痕連綴成線條筆畫。由于刀痕銜接明顯,線條澀拙,運用切刀法創(chuàng)作的印章有大樸不工之感,看起來像是2000多年前秦漢印的古樸風格,在清代印壇獨樹一幟。
此六面石章刻成后為丁敬所愛,在龍泓山館與丁氏相伴多年。《西泠西家印譜》輯錄是印,并保存下完整的六個印面。
誰曾想到,這枚印章在此后的歲月中歷經(jīng)多次戰(zhàn)亂。太平天國運動中,杭州遭遇“庚辛之亂”。梁千秋母印失于戰(zhàn)火,作為子印的丁敬自用六面石章經(jīng)火燒后裂損,不知所蹤多年。
“經(jīng)歷過戰(zhàn)火的印章稱之為“石經(jīng)火”??灼菲两榻B,這枚六面印的部分石材呈現(xiàn)灰白色,就是戰(zhàn)火的痕跡?!案林畞y”后,這枚殘破的印章被丁家后人丁仁所獲,并收錄于《西泠八家印譜》。印譜上只留下了相對完整的四個印面。
1937年秋,日本全面侵華。兵燹之余,文物蕩然。保存此印的丁家,在杭州淪陷前冒險前往攜取,經(jīng)紹興而寧波,再至上海。此劫之后,是印錄入《丁丑劫余印存》。印譜保存的六個印面中,也包括兩個因戰(zhàn)火殘缺的印面。
三本印譜記錄了這枚六面印不同的面貌,也記錄了三個時代里這枚印章的命運。
在丁仁晚年,華篤安先生“以等量黃金易得此印”,秘不示人幾十年。彼時的華家經(jīng)過多年的購藏,其明清篆刻名作收藏已成體系。1966年,華先生親自致電上海博物館,請求暫為保管。1983年,華篤安夫人及家屬以化私為公的高尚情懷,遵囑將這批明清篆刻名作原石捐贈給上海博物館。
為求完整而生,又獨存于世。雖小為石礫,布滿傷痕,卻歷劫不磨,向死而生。
一枚殘破的六面印,見證了中華民族兩個多世紀的風雨滄桑,象征著不媚時俗的文人風骨與堅韌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
(看看新聞Knews記者:王琳琳 實習編輯:劉圣韜)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