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的時光過去,當年石庫門里的異鄉(xiāng)人,已成了“老上?!?,如今,一批又一批“新上?!保€在慕名而至。
在大多數(shù)影視劇里,梧桐樹與石庫門幾乎就等于老上海。房子雖老舊,但卻有一種古調(diào)的時髦,代表著“向往的生活”。
每當秋高氣爽,空氣中的一切都讓人舒適,鎏金般的落日透過大片的梧桐樹,若隱若現(xiàn)的灑在窄窄的小路上,街頭的青年男女時髦地走過各式店鋪……走進一家臨街石庫門的咖啡館買上一杯咖啡,做一次美甲,就是“典型”的“上海生活方式”。
紅磚清水墻面,褐瓦坡面屋頂,以條石做門框,烏漆實木做門扇,“石箍門”,后來漸漸被人讀成了“石庫門”。 而讓時間倒回,這些外國建筑師專門為中國人設(shè)計的“混血”民居在建造之初就有著別樣的韻味。
19世紀中葉,上海已成為商賈云集的繁華港口。大量的移民為躲避戰(zhàn)亂或?qū)で蠊ぷ鱽淼缴虾5耐鈬饨?。外國房產(chǎn)商乘機大量修建住宅。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蓋起更多的房屋,他們采用了密集的西方聯(lián)排式住宅特征,主弄與支弄呈魚骨狀布局;而從單體建筑來看,為了博得中國人的青睞,中式住宅最常見的“圍合”格局被保留。庭院廂房、落地長窗等江南傳統(tǒng)民居的特色也被融入其中。這,便是石庫門的由來。
拱門,馬頭墻、牌樓來自東方審美,石雕、馬賽克地磚、鏤花鐵窗則是西方元素?!叭A洋共居、五方雜處”,石庫門的出現(xiàn)是上海在當時作為移民城市的必然,其中“七十二家房客”所展現(xiàn)的市井百態(tài)則是上海城市記憶中最為生動的內(nèi)容。
如今入住石庫門,住客可以充分感受到便捷的交通、醫(yī)院和商業(yè)地段,卻也需要容忍老宅的破敗和廚房衛(wèi)生設(shè)施的不完備。想要住進條件不錯的石庫門,除了需要不菲的房租之外,還要有一顆想要融入上海城市煙火氣的心。
22歲的胡舒雯,大學畢業(yè)后便搬到了上海,住進了1930年由法國建筑師設(shè)計建造的石庫門步高里。盡管屋子租金3500元,只有十平方米,但衛(wèi)生間和煤氣灶一應(yīng)俱全。在這間三層朝北的小屋里,胡舒雯畫畫、剪輯,洗衣、做飯。學習平面設(shè)計的她,如今為一個獨立的服裝品牌做新媒體運營。同時,她還有自己的穿搭賬號,偶爾拍攝一些探店的短視頻。
“一定要體驗一下老上海的感覺,來都來了,石庫門對我來說是最好的選擇?!?/p>
在咖啡店密度最大的街區(qū),陽光、梧桐樹,還有滄桑的老屋、異國情調(diào)的老上海氛圍,無時無刻不在為年輕人提供靈感和養(yǎng)分,“滬漂”的生活就此開始。
但對于石庫門里的“老土地”而言,這樣的風景只是下個樓而已。
晨間一同買菜,晚上一同閑談,不求房子有多豪華,只需要溫馨、方便,有一種人情味,這才是日常。
在祖輩五代人都生活在步高里的郁桃玲眼中,這便是一種老上海文化。看到樓下的胡舒雯上班、下班,她總要探出頭打一聲招呼;看到胡舒雯朝北的房間曬不到太陽,郁桃玲又常常幫忙曬被子、收被子。
郁桃玲回憶,自己的外公外婆當年是為了躲避戰(zhàn)爭和災(zāi)荒來到了上海,是上海和石庫門建筑給了家族重新啟航的機會?!拔蚁M屚鈦淼哪贻p人在石庫門里感受到溫馨的氛圍,”郁桃玲說,“這也是石庫門的特點。”
住客更迭,弄堂錯綜復(fù)雜,如今石庫門建筑依然是不少異鄉(xiāng)人來上海落腳的第一站。它們留存著上海最初的樣子,還有百年來,每一個住客初到上海時,對未來的期待和夢想。
拋開文藝感和人情味的濾鏡,如果你依然熱愛這里,那來住一段日子,或許是不錯的人生體驗。這里的時尚和包容都真實存在,每個人都能感受到。
(看看新聞Knews記者:朱厚真 李維瀟 劉寬漾 特約記者:劉惠明 實習生:吳佳雯 實習編輯:張徐?。?br/>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quán)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