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奎嶺一直在等待的一個消息終于傳來:位于山東棗莊的資源化利用二氧化碳合成DMF項目中試設備,5月底正式投入運轉,這也意味著這位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長期致力的二氧化碳催化轉化研究,走出了工業(yè)化的一步。
丁奎嶺是有機化學的專家,研究的是現代有機化學中一個重要的物質——催化劑,讓二氧化碳實現轉化利用的催化劑就是其中之一。
為了抑制全球變暖,世界各國都在努力減少碳的排放量,科學家們也在努力想辦法,如何把二氧化碳這個造成全球變暖的“元兇”,轉化成可以使用的化學原料。因為二氧化碳性質穩(wěn)定,要轉化就要采用高壓高溫的方式,這樣勢必再次造成能源消耗。丁奎嶺研究的催化劑,能在相對溫和的條件下,讓二氧化碳轉化成DMF,一種萬能溶劑,這種溶劑在醫(yī)藥、農藥、染料等行業(yè)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如今,這個項目已經進入中試階段,如果成功,未來可以設計十萬噸生產規(guī)模,能為二氧化碳的高效利用提供一個新途徑。
二氧化碳轉化中試設備近日投入運轉
出生在河南農村的丁奎嶺,從小就幫著父母干農活,父母對他最大的期望,就是中學畢業(yè)后能在城里找份工作,吃上商品糧?;蛘咴诖謇锂攤€木匠,有一技傍身。沒想到,丁奎嶺15歲考上了大學,之后讀碩士、念博士。老母親遲遲不見兒子參加工作,一個疑問一直懸在心里,于是她瞅著機會就問兒子:為什么不能早點工作,到底你對國家做了什么貢獻?
“你對國家做了什么貢獻?”母親的這個問題縈繞在丁奎嶺的耳邊,也成為他的人生標尺。從29歲當上正教授,到47歲當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一直在有機化學領域耕耘。他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手性催化劑的“自負載”概念,讓催化劑能反復循環(huán)使用,副產品還能轉化為制造工藝的原料,讓藥物、金屬化工產品的整個生產過程沒有廢料排斥,真正踐行了綠色化學的理念。
2013年丁奎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隨著技術進步,通過化學手段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物質越來越多,由此引發(fā)的社會問題也隨之而來:化學品是不是會造成環(huán)境污染?化肥農藥、食品添加劑,到底向左走,還是向右走?甚至出現了“我們恨化學”,要天然、不要化學的說法。作為一名有責任感的化學工作者,必須直面這樣的疑問,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
丁奎嶺找到一條途徑,就是發(fā)展綠色化學。綠色化學的意義在于從原料生產到生產過程,到最后產品實現全鏈條的綠色化。比如農藥的發(fā)展,未來不是去直接殺死病蟲,而是從心理或者從激素的層面去滅蟲害。用細胞工廠,代替現在必須要高溫高壓的化工廠,用合成生物學來創(chuàng)造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與“我們恨化學”的說法恰恰相反,我們需要健康綠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化學,這將是化學人留給自己的新命題。
(《未來說:執(zhí)牛耳者》項目組 視頻編輯:白白)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