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寬,原河南鄭州豫劇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王寬這些年在鄭州很紅,不是因為他豫劇唱得好,而是因為他去茶樓賣唱。為了讓客人多點自己唱曲,他甚至在花甲之年再度學藝,練成了川劇絕活變臉。王寬做這些,是為了撫養(yǎng)六名孤兒。
晚上七點,位于河南金水區(qū)鬧市一隅的這間茶香村茶樓依然冷冷清清,王寬帶著我來到這里,這是他經(jīng)常來唱戲的茶樓,也是他為了撫養(yǎng)孩子外出“賣唱”的第一家茶樓。
來到熟悉的茶樓,臺下并沒有茶客,舞臺是空的。
王寬走上臺,表演了他最熟悉的唱段。盡管已經(jīng)76歲高齡,盡管心臟動過手術,但走上戲臺,那眼神、那步伐,與我曾在資料中看到的王寬別無二致,英氣逼人。
王寬說,2001年把六個孩子接回鄭州的時候,沒有過多地考慮自己的經(jīng)濟情況。但是問題很快出現(xiàn)了,那時候他們夫婦倆人加起來的退休工資僅有3000元,根本滿足不了六個發(fā)育中的孩子穿衣、吃飯。思來想去,王寬顧不上面子,選擇了下茶館去賣唱。
十多年前鄭州的茶館,用王寬的話來說,就相當是現(xiàn)在的KTV、娛樂會所;全國上下,那時候甚至北京的茶館都沒有鄭州來得熱鬧。然 而,商業(yè)性質的茶館并不是王寬所擅長的舞臺。年紀大了,扮相不漂亮,沒法像年輕藝人那樣給茶客們低頭哈腰,王寬在后臺坐了半年冷板凳。沮喪、強烈的挫敗感 逼著這位豫劇名演員琢磨新的門道。
王寬開始學習川劇變臉,將變臉和豫劇融合在一起表演。
他又開始學書法,在表演完后為茶客潑墨揮毫,讓演出更豐富。
獲得了茶客的認可,王寬就這樣一點一點攢起了孩子們的生活費。
一臺BP機、一輛助動車、一個塞滿戲服的拉桿箱,每天晚上八點半到深夜2、3點,甚至凌晨5、6點,王寬就奔波于鄭州各個茶樓。傳呼機一響,他就照著上面顯示的地址奔去,王寬把這叫“趕場子”。往往早晨孩子們出門上學了,王寬才帶著一身倦意回到家里。有的時候,同為豫劇演員的王寬夫人王淑榮,也會在忙完家務之后趕來支援,陪著王寬在茶樓唱上一段。
全家福枕頭
王淑榮給我說了她這輩子最大的遺憾。那天,她的母親正在住院,為了200元的演出費,王淑榮暫時離開去“趕”個場。沒有BP機,沒有手機,老母親突然病危,家人通知不到王淑榮,她錯過了見母親最后一面的機會。
撫養(yǎng)6個孤兒,還不是王寬的全部負擔。王寬的外孫王海龍,從小便患有漸凍癥。我不禁想,家里已經(jīng)有個每天需要照顧的病人,為什么還要給自己添負擔,去領養(yǎng)六個沒有血緣關系的孩子。王寬告訴記者,這六個孩子,有些家里唯一的親人就是患有癌癥的爺爺奶奶,家里連屋頂都漏著雨,那時候要是自己不把他們帶回來,這幾個孩子們就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而這一養(yǎng)便是17年,在這中間,除去孩子們的衣食起居,王寬夫婦更為在意的是對孩子的教育。
養(yǎng)孩子容易,教育孩子難。那時候,處于青春叛逆期的王文勝還曾逃學去網(wǎng)吧,乃至離家出走五天。孩子不懂事,王寬夫婦并沒有放棄,而是以心換心?!拔覀儾粓D什么回報,我們只是希望把這些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正直的人,不要走上歪路?!?/p>
十七載,曾經(jīng)懵懂的少年已經(jīng)長大成人,老大王海波已經(jīng)組建了自己的家庭,而年紀最小的汪欣也大學畢業(yè)一年,走上了工作崗位。周日的上午,王寬夫婦特意準備了很多面皮、韭菜和豬肉,因為周末孩子們總會抽出時間回到這個家來看一看,一起吃一頓餃子。
一家團聚
圍坐在客廳,搟面杖的聲音混雜著春天韭菜的香氣,我似乎又想起那天在茶樓王寬唱的那幾句自己改編的戲,“……你媽媽教你唱世上只有媽媽好,你卻唱成了世上就屬爺爺親,這一聲唱得我熱淚滾滾,沖跑了多年的萬苦千辛……”
【七分之一】“賣唱”背后
(看看新聞網(wǎng)記者: 謝抒豪 燕曉英)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