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向往阿里山。朋友說,阿里山美景多了,你最想看什么呢?是呀,是什么讓我這么牽掛阿里山呢?多少年來一直在傳唱的“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我當然知道這只是文人的描述。但是,阿里山確實拽著我的心。
1896年11月22日,由東京帝國大學的本多靜六林學博士為團長,齋藤林學士、丹羽憲兵曹長及云林廳職員今村等人組成的登山探險隊,登上了臺灣中央山脈的最高峰摩里遜山(即今日玉山)。這是日本殖民者第一次登上玉山主峰,經(jīng)測量,摩里遜山比日本富士山高出170米,遂被認定為“日本版圖”最高峰,被命名為“新高山”。
日本殖民者當然不僅僅是為了測定摩里遜山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資源考察。他們在海拔1200米至1300米高度附近發(fā)現(xiàn)了沸騰的硫磺溫泉及落差30多米的瀑布。還有,最重要的就是發(fā)現(xiàn)了阿里山擎天的檜樹林。
1903年,日本殖民當局民政長官后藤新平帶領祝辰已殖產(chǎn)局長、河谷林學博士等人再次進入阿里山實地調查。據(jù)調查報告稱,阿里山針葉樹林是歷經(jīng)幾千年,樹木高大聳立,擁有約150萬株的大森林,是尚未開發(fā)的寶庫。后藤向日本內閣提出大規(guī)模開發(fā)預算,但當時日本國內正忙于在旅順的日俄戰(zhàn)爭,開發(fā)計劃擱置。1907年縱貫鐵路開通后,日人開始以嘉義車站為起點修建阿里山鐵路,至1911年2月8日,全長72公里的阿里山鐵路全線貫通。
我是在一個大雨傾盆的午后來到阿里山的,那件薄薄的雨衣勉強擋著滂沱的雨水。我們順著木道,看著那些幾百、幾千年的檜樹在木道邊孤零零地站著。朋友說,阿里山經(jīng)過過度開采,成片的檜木林基本看不到了。是的,放眼望去,滿山煙雨朦朧中,都是后來種的次生林。
我注視著那株靜靜臥在鐵軌旁的三千年神木,它歷經(jīng)雷電光火的樹洞,似老人深邃的眼光看著我。它似乎在向我傾訴它的前世今身,似乎想知道它的子孫們離開阿里山后現(xiàn)在何處。
我的心被深深地揪了起來。檜木,這個臺灣特有的樹種,這些高貴的建材,被小火車拉去了哪里?
隨著阿里山鐵路的貫通,阿里山森林的大規(guī)模開發(fā)拉開序幕。日本殖民當局在嘉義建立加工廠,把阿里山的檜木制成木制品,在東京木材市場獲得如潮好評,臺灣特有的檜木源源不斷地輸入日本國內。從明治神宮的大鳥居(神社入口的大牌坊)開始,阿里山檜木成為日本修造神宮、神社的主材。在檀原神宮、桃山御陵、靖國神社的建造過程中,檜木都是不可或缺的材料。檜木也是日本及臺灣的溫泉旅館、傳統(tǒng)日式建筑最優(yōu)良的建材。
你若到臺灣,一定要去新北九份看看當年為迎接裕仁太子而建造的太子賓館,到淡水一定要看看從日本國內遷建而來的“一滴水”故居,以及現(xiàn)在在全臺多地留存下來的殖民時期溫泉旅館。這些歷經(jīng)數(shù)十年、上百年的建筑,充分體現(xiàn)了檜木的堅韌和溫潤,如單論觀賞性的話,這些建筑和檜木材料真是絕配。只是,這完美的建筑并不是給臺灣人享用的,殖民時代的臺灣人,永遠是低等人。
從神木站乘小火車到阿里山站,短短的距離,己沒有當年火車爬山的驚悚。當年殖民者建這阿里山鐵路的時候,可沒有想要讓今天的人上山旅游。他們要的是阿里山的神木,他們想的是用這種美麗的木材支撐他們的神社。
出站的時候,雨停了。在站前小廣場遠眺,天邊掛著一道彩虹。是呀,日本殖民臺灣50年,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上深深地影響了臺灣。臺灣沒有必要背負這種悲情,但也不能忘記過去。就像這些神木,當建材也是一種完美的呈現(xiàn),但是,被殖民者用于裝扮他們的殿堂,又是它深深的悲哀。今天的臺灣必須清除殖民意識,告別“皇民”心態(tài),才能像旅游讓阿里山“重生”一樣,使臺灣社會不斷進步發(fā)展。
(來源:上觀新聞)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