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李輝團隊研發(fā)的"針對陳年遺骸的DNA檢測技術",日前刊登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人類遺傳學》。而憑借這一技術,這一團隊已幫助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找到了她當年參加抗日戰(zhàn)爭,并埋葬于山西平遙的父親的遺骸。目前該團隊,正在嘗試鑒定更多英烈遺骸,希望能在各方支持下,建立起相關數(shù)據(jù)庫,幫助更多烈士英魂回歸故里。
“這批剛進來的樣本,來自棗子林遺址,它屬于當時長沙會戰(zhàn)的一個戰(zhàn)場范圍,來自于湖南。這里每一袋里裝的都是一個人的遺骸?!?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研究員文少卿介紹。
在位于復旦大學江灣校區(qū)生科院大樓的這個實驗室里,目前保存著300多件來自云南、湖南、密支那等地的抗日戰(zhàn)爭英烈遺骸。據(jù)介紹,這些遺骸大多來自中國政府和民間組織的搜尋和收斂,寄到這里的多為顳骨、牙齒、股骨等一些比較堅實,基團保存相對較好的部位。由于抗日英烈遺骸年代久遠,在自然環(huán)境中遭受微生物等污染時間長,程度深,所以DNA數(shù)據(jù)提取很難。李輝團隊的科研人員,在基于第二代DNA測序技術基礎上,研制出一種專門針對東亞人群的高靈敏度,高準確率的DNA檢測技術方案,破解了這一難題。
課題組成員負責檢測試驗的杜盼星介紹:“這些英烈的遺骸保存的條件不是特別好, 它里面我們需要的基因位點降解比較嚴重,所以我們的方法設計的位點就特別短,可以更好地把這些位點檢測出來,這也算是突破了一個技術上的難題。”
據(jù)悉,在今年4月,團隊通過這一鑒定技術,確認埋葬在山西平遙豐盛村后山的一具抗日英烈遺骸為原八路軍總部某團政委鄒開勝。鄒開勝的女兒今年已經75歲,得知鑒定結果時她不禁落淚,三代人幾十年的找尋,終于得償所愿。
文少卿表示:“我們希望可以滿足更多英烈家屬找尋先輩遺骸的愿望。我們現(xiàn)在做了這個技術,這個技術可以專門檢測這種陳舊的遺骸,相當于我們給英烈骸骨回家從技術上提供了一種希望。”
復旦科研團隊表示,他們目前完成鑒定的英烈遺骸有200多具,未來他們愿意與更多高校和擁有基因檢測能力的團隊共享這一基因檢測新技術,期待最終能建立起一個抗日英烈的DNA數(shù)據(jù)庫。與此同時,還要建立起英烈后人的基因數(shù)據(jù)庫,兩個數(shù)據(jù)庫比對之下,才有希望幫助更多的烈士英魂回歸故里。而這單單靠一所大學的實驗室努力顯然是不夠的。
(看看新聞Knews記者:周云 實習編輯:楊宇昕)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