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波瀾壯闊的變革,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一個又一個的偉大巨變,時代的瞬息萬變造就了無數的故事。河西村就講述了這樣一個“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的故事。
《河西村的故事》以河西村通過開發(fā)萬畝蝦稻共作基地脫貧致富為背景,展現(xiàn)了兩個家庭、兩代人之間長達數十年情感糾葛和人生故事,折射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鄉(xiāng)村巨變,既有時代的烙印,又充滿了生活氣息和濃郁的地方特色。
河西村從一個曾經窮得叮當響的光棍村,變成了富甲一方、姑娘們不愿外嫁他鄉(xiāng)的剩女村,這可急壞了年輕的村支書王大順,為解此難題,他張羅著與鄰近的華新公司舉辦一次青年聯(lián)誼晚會。
博士畢業(yè)的趙小荷,執(zhí)意來到華新公司的院士專家工作站工作,與自幼青梅竹馬的王大順默默守望多年,終于坦露心中愛意,卻遭兩家父母的強力阻撓。
一支《十許鞋》的民間小調是深埋在荷花嬸與王老五心中的愛歌,當年兩人情投意合,卻因父親病重急需救命錢,荷花無奈悔婚另嫁,結果遇人不淑,離異回村,獨自含辛茹苦將女兒拉扯成人。女兒考上大學交不起學費,荷花硬著頭皮去向王老五求助,反被惡語相譏。自此,趙王兩家結下不解之怨。
聯(lián)誼晚會如期舉辦,愛情在月光下流淌。村里剩女能否脫單?王老五與荷花嫂是否化解恩怨?王大順與趙小荷究竟如何圓滿?
本劇的表現(xiàn)形式、語言音樂鮮活且時尚,具有濃郁的江漢平原地方特色與荊州花鼓戲劇種特色。本劇采用了無場次的戲劇結構。在舞臺時空的組織、分割上非常自由、靈動,有蒙太奇式的銜接、過去時與現(xiàn)在時的交織、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對應。而本劇的音樂既尊重了花鼓戲的音樂傳統(tǒng),又在劇中融合了多種音樂形式,特別是一曲民歌小調《十許鞋》悠揚婉轉,唱出了王老五和荷花嫂的脈脈含情,極具感染力,呈現(xiàn)出了語言地方化,生活藝術化的特點。
當我們回首四十年前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會忍不住感慨那時的物質匱乏,日子的捉襟見肘,也正因為如此,才會出現(xiàn)“姑娘嫁河東,光棍滿村游”的局面。而今天的河西村已然生活富足,物質豐盈,所以才會出現(xiàn)“姑娘不外嫁,剩女滿村留”的狀況,所以青年才俊紛紛返鄉(xiāng),投入到振興鄉(xiāng)村的建設隊伍中。
時代給予了人們選擇的機會和權利,給予了人們更多的發(fā)展機遇和日新月異的生活,帶給了人們思想轉變和新的生活追求。
本劇為第十六屆“文華大獎”參評劇目。
(荊州花鼓戲《河西村的故事》劇照攝影:金鑫)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