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年前,音樂神童沃爾夫岡·阿瑪?shù)聻跛埂つ卣Q生,阿瑪?shù)聻酰ˋmadeus)拉丁文意為“上帝的寵兒”,這一稱謂可謂實至名歸——他5歲作曲,9歲寫交響曲,11歲時就完成了第一部歌劇。短暫的一生中寫出41部交響曲,22部歌劇,42部協(xié)奏曲……在當時,他就被譽為“神童莫扎特”(the divine Mozart),直至今日人們?nèi)匀徽J可這個稱謂。
莫扎特很小就可以辨認任何和弦中的音符,判斷樂器音高的極微小變化,或者急切地挑出樂譜中的錯音。他天賦異稟,擁有驚人的記憶力,創(chuàng)造力和語言能力,在這些方面無論是舒伯特,門德爾松,巴赫,或是貝多芬都難以匹敵。藝術家贊嘆,透過他的音樂可以看到神跡。音樂心理學領域還產(chǎn)生了 “莫扎特效應”一說,他的音樂曾被科學家認為可以增強大腦活性,被廣泛運用在音樂胎教和早教領域中。
“音樂神童”莫扎特
然而,如同神跡般存在的莫扎特在身后的兩個多世紀一直被誤讀,天才35年的短暫一生被始終被光環(huán)籠罩,莫扎特成為一個完美沒有瑕疵,平面化的沒有個性的符號“神童莫扎特”。在過去的兩個多世紀里,關于莫扎特的各種闡釋不斷上演,彼此角力,直到一個真實的莫扎特逐漸浮出歷史塵埃。在260年后的2016年,也是莫扎特誕辰260周年,天才的一生早已被搬上音樂劇的舞臺,成為對大師的另類致敬與對經(jīng)典的再度解讀。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經(jīng)典德語音樂劇《莫扎特》講述了一個洛可可時代的搖滾樂巨星——一個擁有最璀璨未來的神童,他掙扎于出眾才華與自我毀滅的人生中,并被自己天賦扼殺的音樂傳奇。作為德語音樂劇的經(jīng)典之作,《莫扎特》不僅容納了歷史的厚重感,也包含了藝術表達的豐富性。它從世人熟知的音樂家——莫扎特出發(fā),在其短暫一生的靈感、自我、生活、創(chuàng)作中探討生命意義的本質問題。
【視頻】part1:音樂劇《莫扎特》片段
作為歐洲最負盛名的音樂劇制作公司,奧地利VBW公司制作的德語音樂劇在歐洲如雷貫耳,甚至比《劇院魅影》《悲慘世界》在歐洲的影響力更大。經(jīng)典德語音樂劇《莫扎特》自1999年誕生以來,一直備受關注。在創(chuàng)作問世至今的17年間,已經(jīng)有18個版本、超過6種語言、在7個國家(其中包括奧地利、德國、瑞典、日本、韓國、匈牙利、捷克)上演過。
德語音樂劇《莫扎特》劇照1
德國《波恩總匯報》描述《莫扎特》“音樂劇《莫扎特》從現(xiàn)代角度再現(xiàn)了一位天才的人生,探討了關于成長的困惑、來自社會與家庭的壓力,以及對無限自由的渴望?!薄赌系乱庵緢蟆犯涣钜缑乐~“新穎的題材,視覺的享受。將莫扎特一分為二成音樂奇才與奢靡之人的手法獨具魅力?!?br/>
作為2016年度上海文化廣場的年末大戲,由奧地利VBW公司制作的經(jīng)典德語音樂劇《莫扎特》將連演40場。作為與《伊麗莎白》并駕齊驅的德語音樂劇瑰寶,《莫扎特》每一版本的上演都能與原版保持高度的藝術性與商業(yè)性的統(tǒng)一。此次引進的版本是維也納駐場版,除了所有布景道具服裝來自維也納之外,演員也均為駐場版的實力陣容。
德語音樂劇《莫扎特》劇照2
莫扎特一角將由2015年駐場版中的年輕小生烏多?凱帕什(Oedo Kuipers)飾演。他清亮無雜質又充滿爆發(fā)力的嗓音,不僅完美詮釋了作品中多變的曲風,也把充滿靈氣與能量的青年莫扎特演繹的絲絲入理。
【視頻】part 2:烏多?凱帕什演繹的音樂劇《莫扎特》片段
耶魯大學音樂系教授克雷格·萊特 (Craig Wright)在大學開放課程中提到,天才也有個性失調(diào)的時候——而且天才很少是“正常的”。莫扎特曾經(jīng)手足無措坐立不安,他的嘴里經(jīng)常冒出孩子式的笑話和雙關語。莫扎特在維也納的很多住所都是亂糟糟的,他經(jīng)常在床上邊吃飯變作曲。他從未進入過學?;蛘呓邮艹魳匪囆g以外的系統(tǒng)的教育。他的書信顯示他偶爾語言粗俗,莫扎特藏書很少,閱讀也很少,他幾乎只癡迷于音樂。當他被音樂所占有時,他就忘卻了身邊的一切煩擾。奇怪的是,從他創(chuàng)作的作品來看,他的音樂的內(nèi)在世界是完全平衡的,有序的和完美的。如果將莫扎特的手稿與貝多芬、普契尼相比,就可以顯而易見——莫扎特可以做到不打草稿,寫出來即是成品。
Beethoven 創(chuàng)作于 1815 年左右的 Violin and Piano Sonata, Op.96 的手稿
Puccini 的 Le Villi 手稿
Mozart 歌劇 Le nozze di Figaro 第一幕中著名的詠嘆調(diào) “Non so più cosa son” 的手稿
而在音樂劇《莫扎特》中,洛可可的古典高雅和搖滾的激昂熱烈,對應人物身上這兩種相互碰撞的風格,在由米歇爾?坤策 (Michael Kunze)和西爾維斯特?里維(Sylvester Levay)合作創(chuàng)作中得到了完美融合。過去與現(xiàn)在的對立沖突,投射出主人公的多面性。在薩爾茨堡循規(guī)蹈矩的生活,讓成年莫扎特感到窒息:身為藝術家,地位只比得上為貴族階層服務的男仆。他向往藝術和個人的自由,渴望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做夢、喝酒、打牌、追求愛情。神童阿馬迪(Amadè),作為莫扎特童年的縮影與天賦的化身,以“瓷娃娃”的形象出現(xiàn),全場跟隨成人莫扎特左右。神童阿馬迪(Amadè)無休止地創(chuàng)作著音樂,而只有戲中的莫扎特與臺下的觀眾才能看見他的存在。
德語音樂劇《莫扎特》劇照3
在音樂劇《莫扎特》中,主題曲《陰影如影隨形》(WIE WIRD MAN SEINEN SCHAETTEN LOS?)將莫扎特的掙扎、權衡、痛苦、無奈全盤托出。作曲中鏗鏘有力的節(jié)奏與詞作中莫扎特不斷自我懷疑的發(fā)問,互相呼應,將全劇推向高潮。這部音樂劇并沒有凸顯莫扎特神話與天才的一面,而是將這位傳奇音樂家不完美的、脆弱的、也易于被感知的一面呈現(xiàn)出來,擺脫了對歷史人物符號化的崇拜,還原了一個真實存在的莫扎特。
德語音樂劇《莫扎特》劇照4
作為VBW的經(jīng)典德奧音樂劇,《莫扎特》還原了“歷史性”的要義,更有極強的“色彩感”——通過不同的編曲、曲風,把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最大化表達。如音樂劇《伊麗莎白》一般,對自我的探尋和對自由的渴望,也同樣是《莫扎特》的核心主題。而嚴肅、嚴謹?shù)膴W德藝術體系,把這“我是誰?”“我要去哪兒?”的終極哲學命題用一曲曲或陰郁或昂揚或古典或搖滾的方式表達。
德語音樂劇《莫扎特》劇照5
如果莫扎特活在260年后的今天,這個在洛可可時代就前衛(wèi)大膽,離經(jīng)叛道的天才,也許真的會拿起電聲樂器,用充滿魔力,洶涌如潮水般的搖滾樂將我們徹底淹沒,徹底征服。
(編輯:孫燕)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