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張玉花因在街面流浪被送至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聾啞的她無法說清自己的名字和身份,也不會寫字,幾乎無法提供任何有效信息。多年來,二站運用各種甄別手段為她尋親,但線索有限,信息單一,始終沒能確認(rèn)她的身份。
為了幫助受助人員精準(zhǔn)尋親,二站與上海公安攜手,采集站內(nèi)所有受助人員血樣入庫。今年初,一通電話帶來了喜訊——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刑偵支隊在比對中發(fā)現(xiàn),張玉花與一名河南籍女子血樣比對成功,兩者或存在親緣關(guān)系,基本能夠確認(rèn),張玉花為對方母親。隨即松江公安與二站取得聯(lián)系,雙方經(jīng)過反復(fù)核查,并與家屬積極溝通,最終確認(rèn)了張玉花的身份信息。
5月20日,在這個愛意滿滿的日子里,張玉花的兩個女兒連夜坐火車從老家河南蘭考趕赴上海,在公安干警和二站工作人員的共同見證下,與闊別18年之久的母親重聚。
在窗口見到母親緩緩走來,大女兒早已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激動,“是她!是她!是我媽媽!看她走路的樣子我就能認(rèn)出來,她走路跟旁人不一樣!”僅僅是走下四層樓的等待,在這一刻顯得格外漫長,終于見到母親的那一刻,大女兒早已淚盈于睫,她沖上前去緊緊抱住了媽媽,輕輕撫摸著母親的臉頰,哽咽著問:“媽媽,你認(rèn)識我嗎?我是你閨女!”雖然張玉花不能言語,但她也用手比劃著,用表情訴說著這十幾年來的心里話。
大女兒告訴工作人員,母親早年一直在老家蘭考生活,某天因出門尋找姥爺,不慎迷路走失,全家人得知后心急如焚,多年來一直在尋找她的下落,“我們也想盡辦法一直在找她,村里貼過尋人啟事,也發(fā)布過視頻,我還加了好多尋親的組織,但怎么都沒想到她會到上海來,還在救助站里被照顧的這么好,真是謝謝你們了!”
談及張玉花在站的生活,工作人員向家屬展示了張玉花的動手“成果”,熱衷于打毛衣的張玉花可是站里的編織小能手。或許是觸景生情,女兒也向工作人員說起了母親關(guān)于“織毛衣”的往事?!耙郧凹依飾l件沒那么好,媽媽就自己去學(xué)織毛衣,然后把舊的不穿的毛衣拆了給我們織成新的,我小時候有好幾件媽媽給我織的毛衣,一直留到現(xiàn)在,也算是個念想,總覺得媽媽會回來的?!?/p>
珍藏的毛衣是記憶深處的情感寄托,而對母親的思念卻是日復(fù)一日的朝思暮想。在這樣一個明朗的晴天,歲月這杯醇酒給了這個家庭帶來了另一種芬芳,女兒們穿越時光來到母親面前,送上一束綻放的紅色康乃馨?!皨寢?,希望你以后的生活能像花兒一樣美!”
(實習(xí)編輯:李靜怡)
編輯: | 馮家琳 |
責(zé)編: | 沈雪穎 |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quán)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