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系急轉直下,德國出面了,說要當調解人。默克爾到底有沒有能力和真心做這件事呢?
大家好,我是最愛研究國政的一葉,今天我來談一談中美之間的德國。
最近,因為德國沒交夠北約份子錢,特朗普決定撤走部分駐扎在德國的美軍,引發(fā)各界對美德關系的討論。而此前,兩國在伊核問題、氣候變化、自由貿易等一系列問題上,早已舊傷不斷。
由此,很多人可能會想到一個問題,既然德美關系一路向下,那么中德之間,是不是有了更多的合作空間呢?我們可不可以把德國往我們這里拉一拉呢?
我的答案是可以試試,但要保持冷靜。
首先,中德之中,最大的正向因素就是貿易。
中國和德國都是出口大國,但是你知道嗎?中國對德國常年處于逆差狀態(tài)。自2005年默克爾上任以來,德國對華出口增長5倍,接近1000億歐元,約占德國GDP的3%。
根據(jù)中國商務部的數(shù)據(jù),中國對德國的逆差還有連年上升的趨勢。2015年31億美元,2016年 80億,2017年170億,2018年215億,2019年:218億。
德國的大眾、寶馬、西門子等大公司都非常依賴中國市場。比如說大眾,在華有33個工廠,中國市場占其全球份額的40%。
或者我們不說數(shù)字,就談個人感受。在我生活的上海,如果你上下班高峰時間堵在路上,會發(fā)現(xiàn)前面一輛奔馳,后面一輛大眾,中間夾著一輛寶馬,這是很常見的事情。
所以,經(jīng)貿確確實實是中德關系的壓艙石。
也許有人要問,我們不是也說經(jīng)貿是中美關系的壓艙石嗎?怎么好像有點壓不住呢?
德國和美國不是一個等量級的選手;而且德國是一個嚴重依賴出口的國家,所以從務實的角度來說,德國當然要考慮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的感受。
不過,在某些西方輿論的眼中,貿易倒成了我們手中的籌碼,導致默克爾對華軟弱。
例證就是:當美國振臂一呼,要求所有小伙伴們保持隊形、拒用華為的時候,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等國是紛紛跟進,而德國的態(tài)度是西方國家中較為猶豫的一個。
在外部內部的多方壓力之下,默克爾多次表示不拒絕華為,她說不能因為特定國籍而排除一家公司。
默克爾的這個說法,其實很有意思,我們從中能看出德國不愿"得罪"中國,但這句話其實也反應了德國自身的價值觀。
我要說的中德關系的第二個重要因素,就是價值觀。
德國是個什么樣的國家?如果只談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一個憑一己之力挑起兩次世界大戰(zhàn),又兩次戰(zhàn)敗的國家。
由于歷史的特殊性,德國倡導全民反思,所以大部分人在價值取向上,特別講究平等、自由、人權,也就是特別在乎所謂的政治正確。
從政治正確的角度來看,既然80年前不該因為特定民族而大開殺戒,那么今天怎么可以因為特定國籍而去封殺華為呢?
但是,所謂的政治正確或者說價值觀問題,是中德關系中一把雙刃劍。
在某些議題上,德國為了強調所謂的政治正確,甚至到了不分青紅皂白的地步。
對于西方社會盲目地搞政治正確,我是有一些切身觀察的。
若干年前,我在美國讀書,母校氛圍很左,相當講究政治正確。當時,班里有個埃及同學,開學一個多月沒出現(xiàn)。教授就告訴我們說:“某某同學最近在參加‘阿拉伯之春’的抗議活動,所以暫時不能回來,為了埃及人民,我完全支持他?!?/p>
當時,班里大部分同學一起熱烈鼓掌,表示堅決支持這位同學搞“阿拉伯之春”!
“阿拉伯之春”早就變成了“阿拉伯之冬”,但是在某些西方人眼中,似乎走上街頭就是自由民主、就是追求正義,哪管它背后的內外勾結和顛覆企圖。
很可惜,德國在香港等問題上,就有這樣的傾向。
去年,德國外長馬斯接見了“港獨”分子黃之鋒。在港區(qū)國安法頒布之后,德國又宣布暫停與香港的引渡條約。
中國對此表示強烈譴責,但德國的這些神操作,短期內恐怕不會消亡。
對于中德關系,德國外交部網(wǎng)站上有這么一句話:中德關系取得了積極的發(fā)展,但我們之間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分歧,特別是在人權,以及個人自由問題上。
因此,如果德國在這些問題上一直轉不過彎來,未來的中德關系還是會因此經(jīng)歷波折。
德美是同盟,但德國在很多議題上不愿跟隨美國。中國是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但德國在香港等問題上屢次挑釁。
那么中美關系遭遇挑戰(zhàn)之際,德國會怎么做呢?
德國最近有一個很有趣的表態(tài),說德方想要借今年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的機會,來調解中美的關系。
德國有沒有能力和真心去調解,我不知道,但我覺得是這一表態(tài)至少說明一個問題:德國不想在中美之間選邊站。
這其實和德國的自我定位有關系。和英美之間存在特殊關系不一樣,德國從來不把自己看成美國或者中國的好朋友,而是想和中美都發(fā)展,但是又都保持距離。
所以,德國未來會怎么做?一句話,通過戰(zhàn)術操作實現(xiàn)戰(zhàn)略平衡。
比如說,在經(jīng)貿上和我們做朋友,但是在某些意識形態(tài)的問題上又保持距離,以此來玩轉大國平衡術。在華為、香港等問題上,德國的戰(zhàn)術操作就有所表現(xiàn)。
所以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德國不會在所有問題上和我們站在一起,這是這個國家的價值觀,自身利益、自身定位等多個因素綜合決定的。
未來,德國恐怕會在不同的議題上,采取不同的戰(zhàn)術操作。
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在德國釋放善意的時候,感到非常高興,也沒有必要在德國無端指責的時候,感到十分錯愕。
當然,國家間的關系是動態(tài)的。美國的種種奇葩表現(xiàn),也正在迫使德國人改變看法。所以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些樂觀的數(shù)據(jù)。
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最新民調顯示,今年以來,在德國人心中,美國形象大跌,中國形象上升。
有36%的受訪者認為,與美國相比,同中國建立關系更重要,而這一數(shù)字在去年僅為24%。與此同時,認為應該首先同美國保持緊密關系的人已從去年的50%暴跌至37%。
更讓人感到鼓舞的是,在18至34歲的德國年輕人中,“中國粉絲”的占比最大。他們中將近一半(46%)的人對北京的好感高于華盛頓。這些德國年輕人說,東方才是未來的力量。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