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路(租界時期英文名為FoochowRoad),原來叫“布道街”,因為上海開埠的時候,英國倫敦布道會傳教士麥都思在此傳教。
“大馬路過去是二馬路,二馬路過去是三馬路”,這段唱取自姚慕雙、周柏春兩位滑稽大師的獨角戲,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不僅沒有聽過,可能連里面的“大馬路”、“二馬路”到底指的是哪條路都不清楚。
換種簡單的說法來解釋。以南京路為起始點向南推,和它平行的馬路依次為:大馬路即南京路,二馬路即九江路,三馬路即漢口路,四馬路——則是福州路了,今天要說的就是這條“四馬路”。
若時光倒流至上世紀初(1903年上海開埠60周年),最大商業(yè)街并不是南京路,當推福州路。福州路曾保留相當多的中國傳統(tǒng)生活方式,故稱租界內(nèi)的華界。
清末福州路。茶館、書局、綢緞莊等等遍布街頭。
清末,任憑偌大的中國江河日下,清王朝大廈將傾,這里卻依然歌舞升平、聲色犬馬。這條馬路上,妓女、戲子、官員、商人和文人都有其位置,三教九流混雜其中,醉生夢死,為舊上?!案∈览L”寫真。
四馬路本是吃喝玩樂的地方,但卻又有不少文化人在這種松弛放蕩的氛圍下做著中規(guī)中矩的正經(jīng)事:編書、出版、演講、辦學(xué)會、開書局等。
1932年福州路,左側(cè)泰東圖書局。這家書局曾與郭沫若、創(chuàng)造社有一段文緣。
四馬路周邊是知識分子云集地方,從清末傳教士辦的墨海書局、格致公學(xué),到《申報》、《新聞報》、《時報》等影響巨大的傳播媒介,以及執(zhí)全國出版界之牛耳的商務(wù)印書館、中華書局等,這里幾乎成了全國文化傳播中心。
當年上海灘的報館街即望平街,指的是如今山東中路從福州路到南京東路的一段,全長不足200米,但在當年的上海灘卻堪稱中國現(xiàn)代報業(yè)的重鎮(zhèn),數(shù)十家報館的報紙均集中于此出版。
辛亥革命時期的申報館門前
1872年,英人美查在漢口路望平街轉(zhuǎn)角設(shè)館創(chuàng)辦《申報》(今漢口路309號)。申報館大樓建成于1918年10月,是史量才不惜巨資建造的報業(yè)大樓,它不僅引來各國報人的羨慕,也吸引過世界大師的眼光。
申報館內(nèi)景
申報館營業(yè)部
與毗鄰的廣東路相比,福州路更有文化氣息,且呈現(xiàn)出中西混合之特色。每天黎明和午后兩點左右,報販子便在這里云集,人聲鼎沸。
下面這幅圖是福州路近山東中路段街景,在福州路由東向西拍攝。道路右側(cè)寶塔形建筑(山東中路口)為時報館原址,還有一家大觀園番菜館,阿拉下頭會說。
福州路中路段街景,寶塔形建筑即時報館原址
狄葆賢于1921年建造報館新樓,東南轉(zhuǎn)角處矗立中國傳統(tǒng)風格的八角形塔樓,飛檐翹角葫蘆頂,但門洞為歐式拱券裝飾。塔身周圍挑出陽臺,供游人登高賞景。
時報館新樓
印刷報紙的工人
再說說山東路與河南路之間段的新聞報館。《新聞報》創(chuàng)刊于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初期由中外商人合資興辦,報紙標榜“無黨無偏”、“經(jīng)濟獨立”。1949年5月上海解放,該報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報紙???/p>
新聞報館舊樓
新聞報館新樓
《新聞報》創(chuàng)辦人叫福開森,武康路舊稱就是為褒獎此公而得名。此報后在上海復(fù)刊,由解放日報主管?,F(xiàn)為解放日報報業(yè)集團《新聞晨報》、《新聞午報》、《新聞晚報》。但物是人非,只是沿用舊報名而已。
商務(wù)印書館總發(fā)行部夜景
位于河南路福州路口的商務(wù)印書館是中國第一家現(xiàn)代出版機構(gòu),由原美北長老會美華書館工人夏瑞芳、鮑咸恩、鮑咸昌、高鳳池四人,得到美籍牧師費啟鴻的幫助,于1897年2月11日始創(chuàng)于上海,初期因以出版商業(yè)簿記為主,故得名商務(wù)。
中華書局毗鄰商務(wù)印書館,于1912年1月1日由陸費逵等籌資創(chuàng)辦于上海。以出版中小學(xué)教科書為主,也曾出版《中華大字典》、《四部備要》、《圖書集成》等。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書局及印刷廠被日軍查封。次年遷重慶。1946年遷回上海。1954年遷北京。
中華書局
“商北客盡停車,不羨陶朱只羨花。簫管笙歌終夜鬧,如何不聽市聲嘩?!毕裨S多城市一樣,上海在外灘、南京路、江西路等金融商務(wù)區(qū)背后,有著與之相應(yīng)的福州路休閑娛樂區(qū)。競爭搏斗之后,需要的是輕松歡愉的飲食男女。
上頭提到一家番菜館,要說在上世紀20至40年代上海番菜館中,尤以一品香(西藏中路270號近和平電影院)、晉隆(南京路西藏路口)和大西洋(福州路710號近云南路口)三家最為有名。
1917年開張的一品香菜館。一品香不僅是最早開張規(guī)模最大的一家番菜館,也是當時一家挺有名的旅館。如下圖,番菜館就附設(shè)在旅館底層。
一品香菜館
一品香和當年的“紅燈區(qū)”相鄰,所以妓女和狎客也都是這兒的常客。至于晉隆,這家番菜館的菜肴在用料精細和烹飪火候上都要比另外兩家略勝一籌。大西洋曾改成過印度咖喱飯店,后來又改成回族清真飯店。
眾所周知的百年老店杏花樓,它的前身是開設(shè)在虹口老大橋的“生昌號番菜館”(又名:探花樓),經(jīng)營面包番菜。在光緒九年(1883年)時遷至福州路近山西路口,并更名為杏花樓,經(jīng)營西式菜肴和茶食。
滿足了口腹之欲通常就得找些樂子。天蟾舞臺位于福州路云南路轉(zhuǎn)角,坐西南朝東北,有“遠東第一大劇場”之譽。1925年由三元公司投資興建,次年開業(yè),時名大新舞臺。1928年擴大舞臺,改名上海舞臺并附設(shè)影戲部放映日場電影。1930年再改名天聲舞臺。
左為天蟾舞臺,右為名伶李少堂(1898)
同年開設(shè)在現(xiàn)南京路浙江路角的“老天蟾”因永安公司房屋翻建,將班底及招牌遷此,遂改稱天蟾舞臺。當年“老天蟾” 動遷,老板顧竹軒與租界當局洋人打官司請求賠償,官司一直打到英國法庭,最后以顧勝訴告終。1966年改名勞動劇場。
1977年以來,一度成為滬劇主要演出場所?!疤祗浮比∩裨捲戮蛤苷凼吃轮泄鹬Φ牡涔剩N含有壓倒丹桂第一臺(當時福州路上另一家知名舞臺)的意思。得名以來,南北名伶巨匠對此舞臺情有獨鐘,歷代菊壇大師競相粉墨登場于此,以至梨園有“不進天蟾不成名”之說。今改稱天蟾逸夫舞臺。
如今的天蟾逸夫舞臺
現(xiàn)福州路上外文書店所在之處曾是“青蓮閣”。當年雖算不上最佳茶座,但因其地處四馬路中段,加之其他條件和機緣,使其成為舊上海茶樓中的佼佼者。而“青蓮”二字,取自詩仙李白之雅號。
當年茶樓的擺設(shè)和家具十分氣派,大理石面的茶桌和古色古香的紅木椅子,映襯出店堂雍貴氛圍。青蓮閣茗料豐備,可供茶客任意選擇,生意當然也就非同一般。茶樓后來年久失修,成了危房。
青蓮閣
再之后,青蓮閣已從早期的茶樓蛻變成兜攬狎妓的聲色場所,茶樓盛況杳然無存。既然提了,那接下來就說說四馬路的風月場。
四馬路的西段,與前文“先進文化”相毗鄰的,卻是妓女云集、鶯歌艷影的風月場所聚集地。東段福州路叫“文化街”,西段改叫“妓女窟”——乃是“文人賣文,妓女賣身”。
這張照片可謂四馬路一景,既有賣文房四寶的招牌,亦有背著妓女出局的龜奴。
四馬路紅燈區(qū)的興起一直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國運動。1861年,太平軍占領(lǐng)江南一帶,實行禁娼。寧、揚、蘇等地的妓女便隨著逃難大軍來到上海,四馬路的紅粉業(yè)從此開始異軍突起。
舊時妓女被分為四種:“書寓”、“長三”、“幺二”和“野雞”?!皶ⅰ笔翘米又械淖罡叩燃?,其房舍上乘,房內(nèi)設(shè)施高雅,也有稱為“先生”的。除年輕貌美外,琴棋書畫也是樣樣精通。
晚清上海妓女
但是,“書寓”的女先生如果沒有遇到贖身的,境遇就會比較慘,淪為“長三”還算好些,有些被拋棄的,最后只落得個“野雞”。
話說你們知道現(xiàn)來福士所處之地在當年是什么嘛?20世紀初,這里是28幢均開設(shè)妓院的“會樂里”。會樂里建于十九世紀末,1904年,浙江南潯的富商劉景德收購了“會金里”,將其改名“會樂里”(老);隨后,又出資重建石庫門建筑的福州路726弄,名為“新會樂里”。
會樂里
福州路當年也是寸土寸金之地,有能力聚集于此地的,正是那些不憚租金的高級妓女。
要說四馬路的歷史,其實并不是這一篇文章三兩句能說完的。四馬路的繁榮帶動了周邊馬路街市的興旺,附近的馬路興起了與之配套的商業(yè):化妝品、戲袍、綢布、女鞋等等……
舊上海曾是中國新文化中心,福州路是文化旋流中的渦眼。如此,當年的四馬路也就成了中國近代文化的縮影。清末的“譴責小說”和民國初年的“鴛鴦蝴蝶派”,大多以福州路本身的生活方式作背景。這條在不同人們口中被稱為“文化街”、“娛樂街”、“美食街”亦或是“紅燈區(qū)”的四馬路始終洋溢著上海灘特有的生活氣息,在后世口中被嘖嘖稱奇。
部分圖片來自食硯無田的博客
完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quán)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