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著名指揮家、鋼琴家、上海歌劇院院長許忠應邀來到上海社會科學院,向這里的專家學者們分享了一堂別開生面、精彩生動的藝術講座——《歌劇是怎樣煉成的》。
“歌劇自意大利佛羅倫薩誕生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但它卻始終保持著年輕的心態(tài),守正創(chuàng)新,不斷發(fā)展?!?/p>
談起歌劇,許忠的介紹與眾不同,“歌劇的誕生,是一群熱愛音樂藝術和理論研究的青年們,因為向往和追求古希臘藝術,立志復興古希臘悲劇的杰作。而從文藝復興到巴洛克、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從意大利到法國、從德國到英國,從蒙特威爾第到格魯克、從莫扎特到比才、從威爾第到瓦格納,從羅西尼到普契尼……,歌劇每經歷一個時代、每走過一個國家,都始終在堅守‘在音樂中推進戲劇’的原則基礎上,大膽探索、推陳出新,為后世積累下眾多經典的藝術瑰寶?!?/p>
從歌劇的基本概念到藝術特征,從歷史溯源到各個發(fā)展時期的代表作曲家及作品,再由中國歌劇的發(fā)展說到上海對中國歌劇發(fā)展的重要意義與影響,許忠院長憑借深厚的藝術造詣與豐富的藝術經驗,深入淺出地將這些要點融會貫通,帶領大家走進歌劇藝術的殿堂。
歌劇是一座城市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作為國際文化大都市,上海已有著非常好的歌劇市場環(huán)境,許忠相信不久的將來,上海大歌劇院的建成也將讓上海成為全球歌劇藝術的重要交流平臺和展示窗口,讓中國歌劇的發(fā)展與世界影響力更上一層樓。他說,作為上海文化品牌的一張靚麗名片,上海歌劇院不僅要努力穩(wěn)固和提升藝術實力,積累更多原創(chuàng)和經典劇目,也需要更多專家學者們的關注與智慧,和更多學術研究與理論的支持,為歌劇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為歌劇的人才培養(yǎng)、為中國歌劇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出謀劃策。
歌劇作為一門集大成的綜合藝術,不僅被譽為“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更被視為體量龐大、運作精密的“藝術航母”。許忠向大家介紹,“想要‘煉成’歌劇,不僅需要歷經繁復的藝術生產過程,更要求每一步環(huán)節(jié)的極高品質?!币魳返淖V寫、劇本的創(chuàng)作,需要作曲家與編劇的志同道合、默契合作;指揮對音樂的詮釋,對歌唱家、演奏家的藝術把控,與導演對舞臺的調度,對燈光、服裝的要求,也需要充分溝通、密切配合;而當語言指導、聲樂指導、音樂作業(yè)、戲劇排練、全體合樂、舞臺合成等一系列排練流程緊鑼密鼓、按步就班地推進,舞美、服裝的制作,燈光的設計與調試,也同樣需要精細的計劃與有效的推進。
談及中國歌劇的發(fā)展,許忠首先以黎錦暉的兒童歌舞劇,田漢、聶耳的《揚子江暴風雨》為例,說明上海對中國歌劇萌芽與發(fā)展的重要作用與影響。更從1942年毛澤東主席主持召開延安文藝座談會并發(fā)表的重要講話,結合《白毛女》《江姐》等一系列紅色經典民族歌劇,強調“文藝要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宗旨。與此同時,許忠院長還引用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文藝座談會時指出的“文藝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須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分享上海歌劇院多年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初心,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積極創(chuàng)排《義勇軍進行曲》《晨鐘》《田漢》《天地神農》等一系列極具文藝使命感與責任感的原創(chuàng)力作,以精深的思想、精湛的演繹、精良的制作,讓中國歌劇煥發(fā)出獨具一格的海派氣質。
許忠感慨地說:“自2016年開始,從《阿依達》《納布科》《軍中女郎》《法爾斯塔夫》《圖蘭朵》,到《漂泊的荷蘭人》《微笑王國》《羅恩格林》,包括即將于8月上演的《蝴蝶夫人》,上海歌劇院從邀請意大利、法國、德國、英國等國外優(yōu)秀團隊參與排演,到與國外優(yōu)秀藝術機構深度合作,再到與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英國皇家歌劇院、匈牙利布達佩斯大藝術宮等國際優(yōu)秀劇院聯(lián)合制作、共享版權,這一部部備受關注、熱議與好評的經典歌劇制作,見證著中外歌劇藝術的友好交流與深度合作,以及中國藝術家與觀眾的共同成長?!?/p>
生動的講解之余,上海歌劇院女高音歌唱家宋倩、女高音歌唱家弗蘭切斯卡·芒佐與男中音歌唱家盧卡·格拉西,也在上海歌劇院青年鋼琴家楊松的鋼琴伴奏下,為現場觀眾們帶來了精彩的歌劇選段?!顿M加羅的婚禮》中的“求愛神給我安慰”,《麥克白》中的“愛戴,榮光”,《蝴蝶夫人》中的“晴朗的一天”,《賈尼·斯基基》中的“我親愛的爸爸”,《波西米亞人》中的“她當初愉快地來”,《湯豪塞》中的“尊貴的殿堂”,一首首著名的經典詠嘆調,在藝術家們的傾情演繹下,展現出獨特的現場魅力,也讓專家學者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純自然聲場下、人聲的超強藝術感染力。
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上海社科院黨委書記權衡出席活動并致辭。 權衡表示,近年來,許忠院長與上海歌劇院投入了很多時間與精力致力于中國歌劇的“海派探索”,將海派文化的特質和精神融入到歌劇創(chuàng)作和演出之中,不僅豐富了海派文化的時代內涵,同時,對中國歌劇的繁榮發(fā)展也帶來積極的推動作用。他期待未來還能有更多機會邀請藝術家走進社科院,讓學術與藝術相互交融,共同推動文化的繁榮與發(fā)展。
編輯: | 章海燕 |
責編: | 李吟濤 |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