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海發(fā)布《關于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基本框架體系。在剛剛過去的一年,上海已完成這一目標,如期“交卷”。展望“十四五”,上海將進一步強化科技創(chuàng)新策源功能,為實現(xiàn)科技自立自強提供體制機制保障,其中,被稱為“國之重器”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將發(fā)揮巨大作用。目前,一個世界級的光子科學中心正在上海張江蓄勢成形。
從空中俯瞰,上海光源的圓形“鸚鵡螺”旁新添了幾棟小建筑,每個建筑都通過一根管道與“鸚鵡螺”相連。這就是上海光源二期工程的實驗站。二期工程可謂是“破殼而出”的過程,要了解這個過程,還要從“鸚鵡螺”內說起。
世界上首臺長時間運行的“液氮冷卻多層膜單色器”,堪稱光源二期核心線站之一的“心臟”。它通過把光單色化來提高光通量,能將在普通光機上需要半個小時才能完成的實驗,縮短到10毫秒以內。
據(jù)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李秀宏介紹,這臺設備全部實現(xiàn)了國產(chǎn)化。有了它的幫助,科學家可以做一些快速分辨的實驗,來了解物質內部結構發(fā)生了哪些演變。
提升強度后,光會被引到這條肉眼可見的扁管,再要“破殼而出”,就需要先借此真空管道橫穿實驗大廳。
隨著扁管穿墻而過,光來到“鸚鵡螺”邊緣的實驗棚屋。就像照相機上的“光圈”,在這里,科學家可以調整光的角度,從而自由選擇探測的范圍和尺度。
穿越實驗棚屋,光隨管線破殼而出,跑過數(shù)十米的距離,最終抵達鸚鵡螺旁的“環(huán)外站廳”內。
這個挑高9米、長30米的空間,體積是一期小角散射實驗站的數(shù)十倍。3米高的移門,可供航空發(fā)動機等大型元器件直接運抵實驗臺。在這里,工業(yè)生產(chǎn)的過程也能實時再現(xiàn),動態(tài)觀測。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員田豐介紹,以前受空間的限制,所有的裝置在拿到光源做實驗前都要小型化。而一旦小型化了,與真實工業(yè)生產(chǎn)的偏差就會變大。在新的環(huán)外站廳里,這個問題有望得到解決。
2016年底開工的上海光源二期工程,將建設16條光束線站,目前已有5條通過驗收,其中2條已向用戶試開放。依托二期線站提供的先進實驗方法,短短1年間,已有15篇高水平論文誕生。而待二期16條線站全面建成開放后,上海光源提供的實驗方法將增加到100種,為基礎研究向未知領域進發(fā)提供有力保障。
上海光源線站工程(光源二期)副總工程師黃宇營說,二期工程建成后,上海光源的研究性能將保持在國際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的先進水平,為我國的基礎研究、產(chǎn)業(yè)發(fā)展、國家戰(zhàn)略的重大需求,提供支撐平臺。
除了二期工程,“鸚鵡螺”旁還有一柄長達500米的“光劍”呼之欲出。經(jīng)過5年半建設,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試驗裝置近期已通過國家驗收,完成了原理驗證和關鍵技術突破。目前,正在試驗裝置基礎上升級為用戶裝置,今年內將開放給科學家開展各種先進的實驗。相比上海光源拍攝的“分子照片”,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用戶裝置可拍攝“分子電影”。
上海光源科學中心副主任劉波介紹說,相比上海光源,這臺裝置特別適合用來觀測微觀結構的超快過程,比如化學鍵的斷裂。預計今年下半年,用戶實驗站可以開始做首批實驗。
在張江,一個世界級光子科學中心正在崛起:明年上海光源約有30條光束線和50個實驗站投入使用,年接待用戶能力將過萬;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推進順利……截止目前,上海布局建設的14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覆蓋光子科學、生命科學、海洋科學、能源科學等領域,初步形成了集聚態(tài)勢,支撐科技創(chuàng)新的能力顯著增強,在設施數(shù)量和服務能級上也處于全國領先地位。
市科委副主任陸敏表示,“十四五”期間,將有更多大科學裝置投用,它們將更有力地支撐上海科創(chuàng)中心建設,更好地服務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展戰(zhàn)略,幫助更多中國科學家在前沿領域形成更多引領性的科研成果。
(看看新聞Knews記者:張幗霞 編輯:小真)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