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屜小籠,一碟香醋,氤氳著熱氣,裹挾著鮮香——看似簡單樸實的食物,卻是很多上海人日常的念想。從城隍廟的南翔饅頭店到蜿蜒巷弄里的網(wǎng)紅名店,滬上湯包店不計其數(shù)。小籠湯包,這種“小而美”的食物,集精致與日常于一體,已經(jīng)成了一種獨特的“上海符號”。
閔行區(qū)浦江鎮(zhèn)召稼樓景區(qū)內(nèi)的這家“屋有鮮”湯包店,雖然地處偏遠,卻頗有幾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自信,每日都有無數(shù)食客慕名而來。
店面樸素小巧,不過七八張桌位。屋有鮮的主理人是滬上第一面點師、國家一級點心師陳麗娜。她曾在滬上百年老店綠波廊供職,年輕時還被外派到日本大阪做過南翔饅頭店的中方技術(shù)指導(dǎo)。也因為這段機緣,她將小店取名為“屋有鮮”,其上海話讀音與日語“好吃”十分相近。
“屋有鮮”的湯包以蟹為中心,大致分為招牌的純蟹湯包、豬肉做餡料的傳統(tǒng)蟹粉湯包和無蟹湯包。這些年來、憑借著對食材的執(zhí)著和不斷鉆研調(diào)試的熱情,陳麗娜將蟹粉小籠的味道刻進了越來越多食客的心里。在她店里,湯包是一種多維度的料理,而不僅僅是一道點心。正如店里張貼著的那句標(biāo)語:“屋有鮮不是用面食來做人的生意,而是追求用人來達到面食的意境”。
隨著美食工藝的改進,湯包的餡也有了越來越多的選擇,一張皮能包羅萬象。美味背后少不了匠心,細節(jié)之處全是用心。據(jù)店里師傅介紹,“屋有鮮”的每一只包子、每一道工序都有極為嚴苛的要求:每只湯包的重量基本在34克左右,包子皮控制在8.5到9克之間,每只小籠的褶子都在28到30個,且間隔均勻,豐滿圓潤。濃郁的蟹香,豐盈的湯汁,混合著從包子頂部小口沁入的醋香,濃淡相宜。一口下去,可以讓人全然忘卻生活的疲憊,專注于味蕾的洗禮。如果運氣好,遇到人少的日子,主廚陳麗娜老師還會來到你的桌旁,詳細為你講解“屋有鮮”湯包的具體吃法。
在上海,“屋有鮮”僅此一家,別無分店。隨著近期召稼樓古鎮(zhèn)啟動改造,這家小店將按下暫停鍵,無論下一站它搬去哪里,食客們應(yīng)該都會循著熟悉的味道找到它。
關(guān)鍵幀:
四方食事
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匠心如初
盡在一屜小籠湯包
(看看新聞Knews記者:施軍 文字:丁琎燕)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quán)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