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是元宵節(jié),阿拉就來講一講湯團。
上海人許多祖籍寧波,寧波湯團也就成了上海人的首選。寧波話“呱啦松脆”,湯團卻是又糯又甜。
湯團的花樣經
上海人為了把湯團吃出味道,吃出花頭,又變出了很多“花樣經”:放黑洋酥、豆沙做成甜的,放鮮肉呢,就做成咸的,到底哪一種味道更好吃,更加正宗呢?湯團的甜咸之爭,從來沒有停止過,估計以后還會繼續(xù)。
實際上,黑洋酥湯團不能多吃,為什么?里面是生的,生豬油呀,吃多了要滑腸,拉肚子的;但是,豆沙的可以吃,因為豆沙是炒熟的。
小辰光幫姆媽“裹湯團”,一邊包一邊偷吃,吃到后來,糯米皮子還有,豆沙伐夠了,難么只好伐放餡子——這就是上海灘“最有名”的湯團,“空心湯團”!
空心湯團
上海人習慣把“不能兌現(xiàn)的承諾”,稱作是“空心湯團”。
但是,“空心湯團”也有好吃的,把芯子去掉,直接拿糯米粉搓一搓,這就成了上海點心中的另外一塊招牌,小圓子。如果放上點酒釀,飄著酒香味的湯,甜津津的小圓子,實在是老上海沒法抗拒的好味道——一把糯米,在上海人的手里,就這樣變成了一道,讓人牽腸掛肚的點心。
老早底,上海灘最好吃的酒釀圓子在哪里?西藏路靠近金陵路,離大世界不遠,老上海儕曉得這地方,這家人家門面小的很,店堂非常深。做過酒釀圓子的朋友儕曉得,酒釀是最有講究的,燒過頭了,爛得就像粥一樣。但是,這家人家做的酒釀圓子,酒釀的米不爛,一粒粒非常清爽,而且甜味夠,不會酸。
芯子里廂翻花頭也好,湯里廂翻花頭也好,都是為了讓湯團更加好吃,更加好看。但實際上,影響湯團味道的還有一個關鍵,是湯團的皮。
湯團皮有講究
寧波湯團的皮都是用水磨糯米做的,相當費功夫,而且,磨糯米的磨子是稀罕貨,至少尋常人家家里很難找到,往往一條弄堂里廂只有一兩家人家有,大家都是互相借來借去,排隊磨糯米粉,成了每到過年,約定俗成的事情。
寧波人磨糯米粉還有講究了,一般都在立春前面要磨好的,為什么?立春之前的水叫“臘水”,臘月的水,比較冷;過了立春,這水里面的微生物就多了,會讓這水“養(yǎng)”不了糯米粉;如果碰到立春在春節(jié)前的,寧波人就會儲上一大缸立春前的水,作春節(jié)期間保存糯米粉、豆腐時換水之用——儂看看,阿拉寧波人不僅是音樂家,還是科學家咧!
記得小時候,每到臘月廿幾,我家的小石磨就會轉個不停,外公會將浸透了的糯米,一勺一勺送進上方磨盤的小眼里,磨盤下面便會流出白色的水磨粉——整個過程絕對好叫“慢條斯理”。
糯米粉磨的好,皮子就好,燒的時候火候掌握好,這圓子的口感就特別的“糯”。上海人非常很講究“糯”這種口感的,走遍全中國恐怕也沒有上海人這樣,對“糯”有那么多的挑剔。北方人最多要求“軟”,但是,這個“軟”跟“糯”,在程度上差距還是很大的。
相比寧波湯團,上海本地人的圓子,雖然沒那么有名,但是分量十足,如果寧波湯團顯得嬌小玲瓏,像穿著旗袍的女子;那么,本地圓子每一只比乒乓球還大,幾倍于寧波湯團——“一只管飽”!
本地圓子的皮十分糯軟,有粘性,吃時可拉出一段絲縷來。餡有青菜肉末、棗泥、豆沙等。青菜肉末餡顏色碧綠生青,青菜的清爽和肉末的肥瘦相得益彰,味道鮮美。棗泥有一泡油水,趁熱咬開時要燙嘴,味道甜而香。豆沙有用蠶豆做成的,比起赤豆,淡淡的青色,美麗悅目,別具一格。
如今,在普陀、長寧的偏遠地區(qū),有一些動遷出來的本地人家,還會自己裹本地圓子。上海本地人娶媳、嫁女,酒席間總要吃圓子,象征吉祥美滿。過去也總能看到,在寬敞的院子里,一群年老婦女,頭戴藍布巾,三四個團團坐著,中間是直徑一米多的圓匾,一邊孵著太陽,一邊揉搓著圓子,再聊聊家常,不一會兒,匾中的圓子便排成一行行一列列了。
想要在店家吃到本地湯團,大約只能奔浦東和七寶地區(qū)了。浦東人自稱“大佬官”,派頭大,做圓子也是大手筆,三四把糯米粉佐以一大勺米粥來和面,餡料大多是菜肉的,薺菜肉餡的最好吃,一甜一咸,寓意甜咸皆備,太太平平。
如今不同了,很少有人家會自己裹湯團,多數(shù)是買速凍的,艷麗的塑料包,裝著十顆八顆湯團,長相一模一樣,“工業(yè)化”的規(guī)整,少了手工的溫情。個頭要比小時候家里的大,一口咬下去,內餡略帶干澀,也就是吃個形式了。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