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是上海博物館“何以中國”系列文物展的首個特展,匯集了來自河南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20家文博單位,精心遴選文物217件/組,文物總量314件,其中定級的一級品達67件/組。
進入序廳,黃灰色塊的墻面與三件夏商周代表性器物映入眼簾,這樣的成列設計蘊含了特別的意義。
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胡嘉麟介紹:“黃顏色的墻面,是模擬我們考古發(fā)現(xiàn)中的夯土,象征了夏商周三代宮殿的基址。而灰色的部分,考古學上講就是窖藏的一種模擬,因為灰色的土是象征窖藏,考古人要在地上挖土的話,他會把很多的新土老土一起翻進去,大概就呈現(xiàn)一種比較灰色的狀態(tài)。”
序廳、尾廳和主展區(qū)三部分,采用五種顏色分區(qū)。夏為木德尚青色,商為金德尚白色,周為火德尚赤色,秦為水德尚黑色。
“我們用的是五行的概念在里面。五行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了,既是一種科學技術觀念,它同時也是一種歷史觀?!焙西氡硎?。
夏朝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網(wǎng)格紋鼎,商朝安陽殷墟出土的婦好鼎,東周洛陽城出土的鑲嵌金銀團花紋帶流鼎,展現(xiàn)了三個時代不同的工藝與審美風格,也代表了三代文明進程與中原文化的延續(xù)。
胡嘉麟介紹:“從最開始的,我們可以看到它的形制紋飾比較古樸,到了商代晚期的時候,它到達了青銅時代巔峰的鑄造技術,整個器壁口沿非常厚重,紋飾非常精美華麗。到了東周時代,我們說青銅又到達了第二個高峰,就是它的金屬表面裝飾工藝就開始大量流行?!?/p>
何尊(非本次展覽展品)
青銅鼎歷來為國之重器,社稷象征;有銘文者,更用以稱揚先祖之美,明示后世之用。特展取名為“宅茲中國”,來源于西周早期青銅器,何尊內壁底部的銘文,這是迄今為止考古發(fā)現(xiàn)“中國”一詞的最早出處。
何尊銘文拓片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科技考古研究院教授秦小麗表示:“‘宅茲中國’的意思,就是以此地為天下的中心來統(tǒng)領民眾,那么首先就要有一個天下的中心,那么天下的中心是哪里?目前根據(jù)學術界的研究,就是以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所在地伊洛地區(qū),它是開啟了中原中心的先河?!?/p>
二里頭遺址
二里頭遺址為夏朝時期的一座都邑城址,是研究中國早期國家形態(tài),探索夏商周王朝分界的關鍵遺址。以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距今3800年到3500年。當時的中原形成了中國乃至東亞地區(qū)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陳列保管部副主任趙騰宇介紹:“在二里頭遺址,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群,中國最早的玉禮器群,以及我們說的中國最早的‘紫禁城’,也就是宮城,和中國最早的具有明確規(guī)劃的都邑城址,以及中國最早的道路系統(tǒng)等等一系列的中國之最,所以我們將二里頭遺址稱為‘最早的中國’?!?/p>
大型綠松石龍形器
除了建筑遺存,二里頭出土了大批珍貴文物,這件出土于二里頭貴族墓葬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距今3700年左右,在其被發(fā)現(xiàn)之初,就吸引了眾多學者的目光,它由2000多片綠松石組成,長約65厘米,巨頭蜷尾,龍身曲伏有致,這說明“龍”在二里頭時期,已經(jīng)成為最高貴族階層身份的象征。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講解員張化錦介紹:“在出土的時候,綠松石龍形器靜靜地躺在墓主人的胸口部,大概是從右肩到左髖骨處,攬抱在懷里,我們看到這個一龍一鈴的整體形象。這是《詩經(jīng)》當中記載的一種祭祀場景,這件綠松石形器的墓主人,也被推測是宗教神職人員,也是掌管祭祀的巫師,身份地位極其崇高,可能僅次于帝王?!?/p>
鑲嵌綠松石獸面紋牌飾
上海博物館展廳里,一塊獸面紋牌飾以數(shù)百片綠松石拼合鑲嵌,加工精巧,絲絲入扣。
20世紀30年代,商代殷墟遺址發(fā)現(xiàn)了甲骨文,這些占卜使用過的牛骨和龜甲成為記錄商代文字的重要載體。
“甲骨文和金文是從文字系統(tǒng)上來說是一脈相承的,但是所記載的功能是不一樣的?!焙西氡硎?,“甲骨文記錄的是占卜的一些內容,但是青銅器的銘文記錄的是你的家族的祖先?!?br/>
復旦大學資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葛劍雄表示:“中國的文字從方塊漢字中產(chǎn)生到現(xiàn)在都是一脈相承的。只是字形這個是不斷的演變。一個方塊漢字就有自己的含義,甚至有多重的含義,而且可以這個自由地組合出,可以說不可計數(shù)的各種詞組,所以這個是中國的一個非常大的特色?!?/p>
婦好鸮尊
這件珍品“婦好鸮尊”,器身口下內壁有銘文“婦好”兩字。出土于安陽殷墟婦好墓,站立的鸮鳥栩栩如生,器物表面飾有獸面紋、夔紋、蛇紋等,并以雷紋襯底。鸮是類貓頭鷹的鳥類,在商代寓意著勇氣。
秦小麗表示:“宗教信仰方面來說,我們可以看到青銅器上都有很多的饕餮紋,那么還有像一些青銅器做成動物的形象,顯示了它在技術和工藝美術方面的一個非常高超的起因。那么到了西周時期,青銅禮器開始就是禮制化,實際上就是‘藏禮于器’、‘禮治天下’的價值觀?!?/p>
新鄭祭祀坑出土青銅器
這一組出土于河南新鄭鄭國祭祀遺址的青銅器,“九鼎八簋”,可以說是在青銅禮制中代表的最高等級的組合。
規(guī)范化制度化不僅僅是王朝統(tǒng)治體系禮制的表現(xiàn),也是人和人之間交往的一種規(guī)范禮儀。
秦小麗介紹:“到了西周中晚期開始,編鐘這樣的一些樂器也增加進來,那么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禮樂文化或者說禮樂制度,這種制度對中國的后世的影響是非常大。我們都叫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儀實際上就從這個時期開始了。”
夏商周時期,先進生產(chǎn)力和各具特色的文化向中原地區(qū)匯聚,中原地區(qū)在吸收融合其精華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壯大,創(chuàng)造出更具規(guī)范化、制度化、更高層次的文明成果,同時向外輻射傳播。在碰撞、交流與不斷融合中,中華文明逐漸從多元走向一體。
復旦大學資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葛劍雄表示:“實際上我們現(xiàn)在研究下來就是由于氣候跟環(huán)境的變化,為什么這個核心要形成在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呢?因為在當時的氣候環(huán)境條件下面,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是最合適的,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它最合適形成大片的農(nóng)業(yè)區(qū),那么這成為中華文明早期一個扎實的基礎?!?br/>
“華夏族群是從多元發(fā)展到一體的這樣的一個過程。那么中原文明就是一體化的實現(xiàn)者,也就是從滿天星斗到月明星稀的這么一個時代的轉變?!鼻匦←愓f。
何以中國?不同的切入點和觀察立場審視研究這個問題時,有著多元多維的不同闡述。博物館里的這一件件文物所承載的歷史,擁有著解答中華文明起源這個宏大命題的線索和佐證。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表示:“我們冠之以叫‘何以中國’,這個也是我們大博物館計劃的一個部分。這是一個系列,展現(xiàn)中國考古學的氣派風格?!?br/>
葛劍雄表示:“何以中國,不僅要使大家了解中國這個名稱是怎么來的,更重要的是要使大家了解中華文明是怎么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它的根源在哪里,它的根在什么地方,所以中國這個意思不僅僅這兩個字的出點,實際上是要我們明確中華文明的核心,以及我們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br/>
(看看新聞Knews記者:王玨 周智敏 攝像:呂心泉 李維瀟)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