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歲的范雨素是湖北人,在走紅之前在北京當育兒嫂,住在北京東五環(huán)外皮村的 一間8平米、每月租金300元的四合院單間里。范雨素坦言,自己是靠苦力吃飯的,連打字都不熟練,不靠寫文章謀生。她說,"活著就要做點和吃飯無關的事",而這件事就是寫作,這能滿足自己的精神欲望。于是,范雨素在皮村,和幾十位有文學興趣的打工者,組成了文學小組,開始寫作。而這篇《我是范雨素》的文章能火成這樣,范雨素本人直呼,想不到。
按照自媒體時代的傳播規(guī)律,像《我是范雨素》這樣的文章,是不適合網(wǎng)絡傳播的。它略長,講的也都是私人化的經(jīng)歷,偶爾觸及一些時代痛感的話題。但范雨素,卻只是冷靜地敘述,將人生的每個階段、諸多遭遇一一解剖,如同一位與作者素昧平生的朗讀者,娓娓道來,沒有丁點抱怨,看不出絲毫悲喜。
在文章開頭,她如此概括自己的人生: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讀的書,命運把我裝訂得極為拙劣。有很多人留言說,看到這句話就被吸引了。果然,后面的講述沒有讓他們失望。
在作家陳嵐看來,范雨素的這篇文章無疑是一篇好文?!斑@個比喻還是很新穎的,特別是在現(xiàn)在網(wǎng)絡文學業(yè)績泡沫化的今天。突然還能看到一個耳目一新的比喻是很不容易的”。陳嵐說,尤其當這樣的文字,出自于一個看起來學歷不高,而且身份或者生存狀態(tài)不是特別好的女性作者手里,讓人感覺——終于橫空又出來一個余秀華了嗎?
但陳嵐同時也指出,這也只是一篇不錯的文章,因為從純文學的角度來說,這么高的贊譽可能有泡沫。
“昨天晚上就看點擊量的數(shù)字,就跟火箭似的………………我有點害怕,我真的不愿意出名”。
一夜爆紅之后的范雨素,不堪壓力,如今已經(jīng)躲去了深山里。一篇文章能換來這樣的關注度,無論是否有幕后推手,有無專業(yè)人士潤色,都是范雨素始料未及的。一個身份地位略低,例如農(nóng)民工,再加上一個有感染力的故事,這種反差,近年來無論是在文學上,還是一些綜藝選秀節(jié)目,都屢試不爽。
公眾喜歡這樣“逆襲”的故事情節(jié),哪怕選手才藝平庸,也會被按上“不容易”的眼光。這在媒體人楊江看來,這已經(jīng)對農(nóng)民工等相應階級的人本身,構成了歧視?!坝幸恍┤苏J為,文學就應該是屬于受過系統(tǒng)教育的人能駕馭的東西。所以當你認為,農(nóng)民工兄弟寫出這樣的文章,是破天荒,這就是一種歧視。你不要認為這是一種肯定”。
楊江指出,看待范雨素真正的態(tài)度應是,學習她在表達她的故事的時候,是怎樣的心態(tài),她用真實的力量,來反映她的生活。并且體現(xiàn)了她的社會價值。
(編輯:謝春)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