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宅庭院,玲瓏絲竹。光影空間流轉歲月時光,一座江南老宅因為聲音的介入而活化。4月27日,江南水鄉(xiāng)朱家角尚都里珠璣閣舉辦了一場具有試驗先鋒意味的多媒體音樂劇場。古箏、中阮、笛子和大提琴,分別以評彈、童謠、小調和戲曲為特征的江南音樂符號,融合了搖滾、弗拉門戈、電影音樂和現(xiàn)代戲劇等當代音樂文化元素,構建了一種獨具特色的新的江南聲音景觀。
《聽園》是上海音樂學院數(shù)字媒體藝術學院為這座老宅度身定制的聲音景觀空間作品。這座圍合式院落,始建于清,為商賈大家之居所。
二層樓圍合式的建筑設計,可以完美地從中庭,體會沉浸式聲響系統(tǒng)的對空間聲學效應細節(jié)的揭示。兩層老宅總面積約1000㎡,呈回字形結構。老宅中的窗格、矮幾、屏風、扇面、月相裝置、懸掛的燈籠等物件成為重要的投影介質,滲透著對江南文化意象的敬意。
聽老宅子的歌唱,是《聽園》最重要的標語。這一概念來源于德國著名聲音藝術家、理論家、柏林藝術大學電子音樂實驗室榮譽教授Martin Supper教授的理念:ROOM AS AN INSTRUMENT.“如果空間是會歌唱的,那我們就應該有聆聽空間歌唱的姿態(tài)和方式??臻g歌唱的,是它所承載的歷史和文化的內涵,我們對空間承載的文化內涵的理解和認知,用藝術化的手法潤色與放大?!薄堵爤@》的項目負責人、上海音樂學院數(shù)字媒體藝術學院副教授戴維一表示,音樂劇場可以吸引觀眾走進空間,靜心聆聽“空間的歌唱”。
聲音景觀空間,通常設置在開放或半開放式的公共文化空間。藝術家通過對空間中聲音和視覺媒體的獨特布局與組織,將文化思考和藝術想象注入空間,從而提升空間的文化內涵,提升人們走進空間時的臨響體驗。
國外多數(shù)聲音景觀的作品,基本都是以展覽的形式來呈現(xiàn)的,也有很多是發(fā)生在公共空間中。究其根本意義,是借公共空間的場所,來展示其聲音處理的理念,本質上仍是展覽。歷史上最著名的例子,要數(shù)1958年比利時布魯塞爾世博會的飛利浦館(Philips-Pavillon)。當時學習建筑出身的希臘先鋒派作曲家Xenakis為比利時布魯塞爾世博會創(chuàng)設大型聲音空間展館——飛利浦館,法國著名先鋒派作曲家Varese為該館譜寫著名的《電子音詩》。當時的游客走進了展館便是走進了音樂,歷史是這樣記載的:“當人們從這一建筑物走過時,他們一面通過四百多個揚聲器聽著音樂,一面觀看放映出來的一系列圖像──有些是照片,有些是油畫,還有打印或手寫的原稿。飛利浦館毫無使圖像與音樂同步的意圖。結果是,除了偶然的巧合外,人們所獲得的大部分印象在視覺與聽覺之間是不協(xié)調的。6個月中,每天約有一萬五六千參觀者來到展館,他們對自己看到的圖像和聽到的音樂表現(xiàn)出了各種各樣的反應:驚駭、憤怒、不知所措、畏懼、感興趣、狂熱。”布魯塞爾世博會飛利浦館由此深深地印在了人們的記憶中。
有別于國外盛行的聲音藝術和聲音景觀,在《聽園》的項目中,創(chuàng)作團隊運用音樂劇場的形式,生動而詩意地演繹朱家角朱璣閣老宅中的各種聲音狀態(tài),引起聽者對空間承載的歷史、文化、回憶的藝術聯(lián)想,從而獲得詩意的視聽體驗?!堵爤@》中所有聲音都是空間中不可見的聲音形態(tài)和聲音傳播路徑的可見的、可聽的藝術描寫,都是獨屬于這個空間的聲音。
珠璣閣毗朱家角水鄉(xiāng)的放生橋,鬧中取靜,正是聆聽江南的好地方。選擇在這里進行“聽園”的展示,承載了打造新的江南文化的用意,與此同時,將聲音景觀與音樂藝術介入城市街區(qū),吸引人們走進這些被藝術活化的公共文化空間,也是對旅游文化新型業(yè)態(tài)模式的探索。
在《聽園》演出現(xiàn)場,建筑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時齡表示,聲音景觀空間實踐是帶有實驗意義的?!爸袊鴤鹘y(tǒng)建筑是木結構,木結構建筑相當于音樂的空腔,通過精心設計,充分發(fā)揮不同的樂器在不同的環(huán)境里面,是作為一種綜合的藝術來考慮的。觀眾參與其中,也成為了空間展演的一部分。”
從《黑石》專場到《聽園》,是從空間的聲音,到聲音的空間。上海音樂學院黨委書記林在勇表示,通過《聽園》的展演嘗試,可以探索出一條將學院的深度研究,轉化成符合社會應用需求,服務于城市風貌設計與公共空間建設的新路徑。上海交通大學城市更新保護創(chuàng)新國際研究中心副主任、安墨吉設計總監(jiān)薛鳴華認為,今后愚園路段城市改建中“臨響空間”的呈現(xiàn),可以看到從空間尋找“聲音”到讓“聲音”成為空間性格特征的系列研究活態(tài)呈現(xiàn)。通過此次不同領域的學科跨界合作,可以在城市物質公共空間的基礎上提升發(fā)展非物質文化藝術的城市風貌底蘊與環(huán)境景觀特質,打造提升公共環(huán)境,讓街區(qū)呈現(xiàn)品質,讓藝術融入生活,讓城市更富活力。
(看看新聞Knews記者:王琳琳 攝像:李響 編輯:沈佩佩)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