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已經不是美國第一次以化武襲擊為由,對敘利亞動武。
事情的源頭,可以追溯到2012年,時任美國總統(tǒng) 奧巴馬/為敘利亞戰(zhàn)事劃下"紅線",警告稱,一旦敘政府軍使用化學武器,美國就將采取軍事干預。
次年8月,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東郊疑似遭到含有沙林毒氣的火箭彈襲擊,敘反對派指責是政府軍所為,美方動武"箭在弦上"。
千鈞一發(fā)之際,俄羅斯提出"化武換和平"的方案,即敘利亞政府交出化學武器,美國則暫停動武計劃。當時的這場政治博弈,也被稱為"最后一分鐘外交"。
不過,奧巴馬沒有射出的這支"箭",特朗普接了手。2017年4月4日,敘利亞 伊德利卜省一座小鎮(zhèn),發(fā)生疑似化武襲擊事件。以此為借口,上任僅僅兩個月的特朗普,就下令美軍向敘政府軍一處空軍基地發(fā)射了59枚"戰(zhàn)斧"式巡航導彈,這也是美國對敘利亞發(fā)動的首次精準打擊。
相似的場景,如今再度上演,但"化武襲擊"這個理由,仍舊遭到不少質疑。首先,此次動武的時機十分微妙。聯(lián)合國禁化武器組織的調查團,定于今天進入杜馬鎮(zhèn),對疑似化武襲擊展開調查。真相尚無定論,美英法三國就急于動手,不免引發(fā)猜測。其次,所謂"化武襲擊"視頻的真實性,也難以確認。俄羅斯、伊朗和敘利亞等多次表示,視頻是擺拍的。
所謂"一次性""精準打擊",顧名思義,戰(zhàn)局有限。"雷聲大雨點小",文字游戲背后,是美、英、法三國對各自現(xiàn)實和戰(zhàn)略利益的盤算。
首先,英國。在俄前情報人員"中毒"事件和由脫歐引發(fā)的"信任危機"當口,首相特雷莎?梅始毫無疑問,會順勢而為,借此提升影響力,同時加強英美同盟關系。
其次,法國。對內,馬克龍政府日前推出的一系列改革計劃,引發(fā)多輪大罷工,內部政治壓力不言而喻。此外,自馬克龍上臺后,法國外交重回傳統(tǒng)目標,即謀求獨立自主和確保自身的世界大國地位。此時出手,也能彰顯法國在中東地區(qū)的影響力,為其地中海戰(zhàn)略、構建地緣勢力范圍探路和布局。
最后,美國。站在回應"化武襲擊"的制高點上,展示美國意志和實力,同時阻止巴沙爾政府的軍事勢頭,為美國的全球發(fā)言權賺取籌碼。
第二,遏制伊朗。根據(jù)新版美國《國家安全戰(zhàn)略報告》,特朗普政府在中東的一大訴求是優(yōu)先遏制伊朗。敘內戰(zhàn)中,伊朗向同屬什葉派的阿薩德政府給予堅定支持,美國擔心,伊朗趁機做大地區(qū)勢力,威脅其在中東的地緣政治利益。
第三,特朗普最現(xiàn)實的一層考量,還在于轉移國內政治壓力。11月中期選舉近在眼前,但"通俄門"等紛擾纏身。特朗普的民意支持,一向維系于他強硬敢為的實干形象,為了鞏固票倉,在國內"吃癟"后轉向國外,自然成了不二選擇。
(看看新聞Knews記者:孫曉旻 編輯:陳硯青 傅群)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