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八百多米長的烏魯木齊中路,大餅油條和法國可頌比鄰而居,日雜五金店和文藝咖啡館和平共處。
既有老上海的市井煙火氣,又有洋氣時髦的小資情調。烏魯木齊中路之所有有趣,正是因為它的各種不一致。
2019年,烏魯木齊中路的老菜場,改造成了“烏中市集”。復古綠門、大落地窗,鮮花鋪和蔬菜攤并排而列,老居民和外國人魚貫入場。
烏中市集不僅裝修時髦,經營方式也獨一無二——可以在一樓買點菜,到二樓,找一家叫做“柴米多”的小店現(xiàn)炒現(xiàn)做。
柴米多的老板是揚州人,和普通的打工人一樣,曾經兢兢業(yè)業(yè)在杭州工作了十來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去云南旅行,就在那里定居,開農場、開民宿,看云卷舒,享慢生活,逍遙自在。
在柴米多炒點家常菜,喝點云娜咖啡,在座的時髦年輕人,大概誰都不曾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在菜場里消磨半日。
菜場樓下,有一間小小的包子鋪“大包小包”。
老板華燕,用家鄉(xiāng)傳統(tǒng)米酒發(fā)酵這樣耗時耗力的老手藝,不動聲色地抗拒著酵母發(fā)酵、工業(yè)化制作面食的大趨勢。
然而誰能想到,華燕這個包子鋪老板,還在烏魯木齊中路的另一頭,以不菲的租金,開設了一個“不做定義”的空間——“寄存處”。
這里有時候辦畫展,有時候發(fā)動周邊的老阿姨們織毛衣,賣毛線帽子。又有時,成了藝術家踐行行為藝術的小空間。
不吝嗇高昂的租金,只向展覽人收取象征性的費用,向路過的行人、附近的居民免費開放這間“寄存處”,華燕其實心有盤算:當人們習慣了網絡流量,殊不知這條烏魯木齊中路才是“流量之王”,而且每天來往的人流結構復雜,既有打卡的年輕人,又有商務約見的職場人,還有附近的老居民。這能讓“寄存處”獲得更多的參觀者。
而人們習慣了通過各種點評軟件、“長草”APP特意去探訪某處,華燕更希望給路人提供一個不經意邂逅的“特別空間”、“特殊體驗”——對曾經舉辦過大型展覽的華燕來說,“寄存處”才是一個特別理想的藝術空間。
最近在寄存處展出的是一位畫家的“明信片”畫展。
展期兩個月期間,畫家也以興致盎然的目光仔細打量、觀察著這條形態(tài)多樣的長街:隔壁間,早晨光影迷人的的鞋店,一墻鐘表掛滿,被畫家戲稱為“時間寄存、立等可取”的鐘表鋪,從早到晚都有人排隊的網紅咖啡館……都成了他畫中別致的風景。
有人曾經問過華燕,她的“寄存處”,在這路上會不會顯得格格不入,無法融入?華燕說,為什么要追求融入呢?格格不入,又能和平共處,偶爾發(fā)生奇妙的交互,也許,那正是愛逛這條烏魯木齊中路的人,感受到的醉人之處吧。
歡迎與我們交流上海城市探索打卡點
和《下一站》一起邂逅“有趣的靈魂”!
熱線電話:62562525
節(jié)目郵箱:xiayizhan2021@163.com
(看看新聞Knews記者:黃婷婷 編輯:夏定偉)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