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上海愛心人士張志勇-云南捐助物資
1850米有多高?一所學校的海拔那么高。
從山腳下開車2小時,穿過云霧繚繞的山路,踏過雨后泥濘的小道,記者來到云南大山深處的阿扎河中心小學。十一月中旬,這里體感溫度不足10°C,但是學校里的小學生多赤腳穿著涼鞋,皴裂的皮膚黝黑粗糙。張志勇的愛心物資從上海出發(fā),跨越3000多公里,與這些貧困山區(qū)的孩子們見面了。
阿扎河小學在云南紅河哈尼族瑤族自治州,閉塞的交通讓這些孩子沒有機會走出大山。全校共656名學生,其中寄宿生有138人,大山里的村民只能靠梯田種一到兩季紅米和種植棕櫚樹等經(jīng)濟林木為生,所以多數(shù)人都選擇外出打工貼補家用,于是被遺留在山里的孩子又多是留守兒童。受惠于教育政策,阿扎河鄉(xiāng)的孩子小學入學率近99%,教室里朗朗書聲是他們對知識的渴求,讀書是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
早上八點半,張志勇的愛心物資抵達學校,上海一行八人的志愿者團隊開始為捐贈活動忙碌起來。新婚小夫婦為孩子們購置的全新牛仔褲,上海長寧國際學校捐贈的進口兒童床,上海政法學院學生的軍被等等。這些寄托著上海各方愛心人士的物資被送到孩子們手中時,清澈的眼神和純真的笑容足以觸動現(xiàn)場任何人的內(nèi)心。張志勇說,十幾年來,他已經(jīng)數(shù)不清到底有多少物資從上海發(fā)往云南,而這背后是他和志愿者團隊沉甸甸的愛心。今年同行的8個志愿者,有曾經(jīng)的海軍部隊戰(zhàn)友,也有當年的軍嫂,如今他們都是站在孩子面前遞上圍巾、衣物和生活用品的叔叔阿姨。
張志勇不是富商,也沒有家財萬貫,他只是一個做著不平凡事的普通上海男人,一個海軍退伍黨員軍人。他和云南孩子的緣分可以上溯到2002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張志勇旅行來到勐??h貧困山區(qū),當他看到孩子們艱苦的讀書條件時,毅然把兩萬元的旅行經(jīng)費全額捐了出來。從此他便一發(fā)不可收拾地走上了愛心捐助之路,賣掉車子、停掉生意、用盡儲蓄先后捐助了百余名貧困學生。十四年來,他散盡家財十余萬,傾盡半生心血在云南。
滬滇情深一線牽,幾多感動在心間。
側(cè)記:
《我的兄弟》
作者:勐??h教育黨委書記、局長 王子能
我的兄弟張志勇,奶聲奶氣的一個兄弟,別看到他牛高馬大,別想他戎馬一生(當過海軍),他就是一個奶生奶氣的、長相清秀、委婉的上海男人。
在我的印象里,他就是一個充滿了“愛”的大男孩、老男孩、一個有“骨頭”的上海老男孩,他做了多少善事已無從考究,好事連成片也就自然了,我們都已適應了他的愛心、他的硬氣、他的從容。
而今天,又看到一篇,其中的一句話卻讓我久久思考。話是這樣說的,當我們的老百姓在路上遇到了張老師打招呼:“張老師,您回來了?!边@七個字卻激起了我內(nèi)心的千重浪,這最簡單的打招呼,何至于我會感動萬千呢?
這個倔強的小老頭,堅持善事數(shù)十年如一日。
這個有家的小老頭,常年奔波于云南貧困地區(qū)。
這個不富裕的小老頭,已獲得上海方面的認可,他的身后已追隨著一個團隊。
最關鍵的是,這小老頭回來了,這小老頭是我的兄弟。
后記:
2013年11月3日,上海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七分之一》欄目曾報道過張志勇的愛心事跡,這是他第一次面對鏡頭講述十多年來發(fā)生在云南的故事。那些年,面對家庭和朋友的不理解,他承受著巨大的煎熬。
“后來很多媒體找過我想要采訪,我都拒絕了,但是《七分之一》節(jié)目組打動了我,而且節(jié)目播出確實改變了我的人生,挽救了我的家庭?!比缃?,妻子也隨他投身到云南慈善事業(yè),兒子也已成家立業(yè),當初的不解和誤會已成過眼云煙。他說,百年之后,他一定要捐出自己的所有身家和做慈善的無形財富,讓后來人能夠繼續(xù)這份事業(yè)。
(編輯:施荔)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