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河位于吳淞江下游流經上海段(一般以北新涇為界,以西仍稱吳淞江,以東稱蘇州河),歷史上曾有過松江、滬瀆、吳淞江等多個名字,自明代永樂、正德、隆慶年間的三次疏浚后基本奠定了如今的格局。上海開埠后,來滬僑民因發(fā)現(xiàn)順著這條河流直上可抵達蘇州,于是就以Soochow Creek(蘇州河)相稱,從此無數有關上海的故事便在這條蘇州河上輪番上演著,而其中就有不少故事與蘇州河上的橋梁有關。
外白渡橋:位于蘇州河近黃浦江處,1907年底建成,在此之前,這里還曾先后建造有“威爾斯橋”與“花園橋”。威爾斯橋于1856年竣工,由英國僑民威爾斯等集資組建的“蘇州河橋梁建筑公司”投資建造,橋梁為木結構“吊橋”,行人過橋需收取“過橋費”,因在上海用語習慣中,河流上游稱之為“里”、下游稱之為“外”,且過河需要“擺渡”,故而“威爾斯橋”又被稱作“外擺渡橋”?!巴査箻颉苯ǔ傻氖嗄旰螅捎谠摌蛏沓霈F(xiàn)開裂以及當初的建造方也無意出資對其進行維修等原因,故工部局在19世紀70年代中葉時在“威爾斯橋”的邊上又委托英商有恒洋行再新建一橋,因新橋位于“外灘花園”一側,故此橋也被稱為“花園橋”,新橋建成后原本的“過橋費”也隨之取消,由此據稱“外擺渡橋”也就逐步被傳成了“外白渡橋”。進入20世紀后,隨著電車在上海的興起,作為連接蘇州河南北主要通道的木制“外白渡橋”顯然已“難堪重任”,于是一座鋼質桁架結構的“外白渡橋”于1907年在原址上被建起并于1908年時正式通車,這座橋一直保留至今并與兩旁的浦江飯店、上海大廈、俄羅斯領事館等一起成為了黃浦江蘇州河交界處最為引人注目的景觀之一。
外白渡橋
乍浦路橋:也稱“二擺渡橋”,此地原來曾先后有過傳教士文惠廉建造的浮橋及工部局于19世紀70年代時建造的木橋,為僑民前往蘇州河北岸的公濟醫(yī)院提供便利?,F(xiàn)此橋為1927年時竣工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橋梁,因該橋身較陡,故而過去在行走于乍浦路橋時常會看到“推橋頭”(“好心人”或“以此謀生者”幫助人力車夫推車上橋)的景象。現(xiàn)每逢晴好天氣的下午,許多攝影愛好者總會來到此橋拍攝浦江兩岸美景。
乍浦路橋
四川路橋:也稱“里擺渡橋”,此地原來曾先后有過浮橋及工部局于19世紀70年代時建造的木橋,后木橋因損壞或傾斜等原因在19世紀后期曾被多次重建,現(xiàn)此橋為1922年時建造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橋梁,因橋北堍有1924年竣工的郵政大樓,故此橋也被稱為“郵政局橋”。1949年5月在解放上海的戰(zhàn)役中,解放軍為保護城市,不使用重型武器,曾在此橋上付出過重大犧牲。
四川路橋
河南路橋:也稱“三擺渡橋”,始建于1875年,原為木橋,1925年時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橋梁,現(xiàn)此橋為2007-2009年重建。歷史上的“河南路橋”稱呼較多,如因其連接的河南北路舊時曾有吳淞鐵路車站的緣故,故此橋又被稱為“鐵馬路橋”或“鐵大橋”;又如因橋北堍過去曾有天后宮神廟的原因,故此橋也被稱為“天后宮橋”或“天妃宮橋”,1982年時為配合河南北路道路拓寬工程,天后宮楠木大殿被移至松江方塔園內得以保護。
河南路橋
山西路橋:也稱“盆湯弄橋”,因過去山西南路北段多浴池而得名,原橋為1889年時建造的木橋,后因陳舊于1956年被拆除,現(xiàn)此橋為2007年時重建。
山西路橋
福建路橋:也稱“老閘橋”,因此地曾建有吳淞江水閘而得名(據說明代隆慶年間大清官海瑞在應天巡撫任上時首先在吳淞江下游建閘),后來“閘北”的稱呼即來源于此?!袄祥l橋”始建于1864年,原為木橋,后來在1886、1948、1968三年中有過重建或改建,現(xiàn)此橋為2004-2007年期間再次重建,增添了花崗石護欄與各種古典主義裝飾,使得整個橋身更具懷舊氣息。
福建路橋
浙江路橋:也稱“垃圾橋”,因橋旁曾有垃圾轉運碼頭而得名。原橋為始建于19世紀80年代中期的木橋,后在20世紀初葉時為應對電車行駛過橋問題于1906-1907年在此地再建鋼質桁架結構橋梁,此橋也是我國目前僅存的幾座魚腹式鋼桁橋之一。
浙江路橋
西藏路橋:原為始建于1899年的木橋,1924年時改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橋梁,也是一座有著眾多稱呼的橋梁。它因臨近垃圾轉運碼頭故被稱為“新垃圾橋”(“浙江路橋”也稱“老垃圾橋”),又因橋南堍原有“英商自來火房”故也被稱作“自來火房橋”。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zhàn)后期,謝晉元所率領的“八百壯士”(實則為四百余人)在橋北堍的“四行倉庫”堅守并與日寇血戰(zhàn)四晝夜,書寫下了雄渾悲壯的愛國史詩?,F(xiàn)此橋為2004年時重建。
西藏路橋
烏鎮(zhèn)路橋:原為1929年時為方便蘇州河兩岸貨物運輸而建造的木橋,于“八.一三”淞滬抗戰(zhàn)中曾被日寇損毀,后又有多次重建,現(xiàn)此橋為1999年時建造。
烏鎮(zhèn)路橋
新閘橋:又名“新閘路橋”或“大統(tǒng)路橋”。自明代隆慶年間應天巡撫海瑞在現(xiàn)福建路橋附近建造水閘后,此閘屢廢屢建(有記錄清代康熙年間在明代閘址附近曾建三洞石閘),后于清代雍正年間又在現(xiàn)新閘橋一帶再建“新閘”,這也就是后來“老閘”與“新閘”稱呼的來歷。原來在兩閘附近都曾有過“大王廟”(供奉金龍四大王)和“海公祠”(紀念海瑞),據說在上海開埠前,河上唯一的一座浮橋就是架設在“新閘”處的。“新閘橋”從同治年間的“吊橋”到1897年的“木橋”再到1916年的“鋼桁架單跨橋”也經歷數代,曾一度成為嘉定、太倉、寶山等地通往上海縣的要津,清末民初時閘北的繁榮此橋功不可沒。現(xiàn)此橋為2001年時重建,在橋北堍仍可看到當年著名民族企業(yè)福新面粉一廠的舊址。
新閘橋
恒豐路橋:初為閘北紳商為發(fā)展振興閘北經濟所建,俗稱“新大橋”,1903-1904年始建時為木橋。該橋也是一座有較多稱呼的橋梁,有“匯通橋”、“舢板廠新橋”、“麥根路橋”等多種稱呼,“匯通”為當時橋梁初建時投資建造公司的名字,“舢板廠”則因當時橋南堍有僑民賽艇總會(劃船俱樂部)而起,而“麥根路”則是由于橋梁南面有麥根路(后麥根路的部分路段改名淮安路,故該橋也曾一度被稱為“淮安路橋”)所致。后來該橋屢拆屢建,1927年時更名為恒豐路橋,1948年時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橋梁,現(xiàn)此橋為1987年時在原恒豐路橋東側重建。
恒豐路橋
長壽路橋:1951-1953年建造,是上海解放后在蘇州河上建造的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橋梁,橋梁建成后為蘇州河兩岸的工人上下班提供了便利,此橋后于1997-1998年間進行了拓寬改建,有力的緩解了跨河交通擁堵的情況。
長壽路橋
昌化路橋:原為建造于20世紀40年代末的木橋“歸化路橋”,1957年歸化路改名為昌化路后橋也同時改名,1974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橋梁。蘇州河沿岸曾有兩處被稱為“叉袋角”(形似“馬夾袋”的一種麻織大口袋)的地方,一處位于海防路淮安路西蘇州路一帶;還有一處則位于昌化路橋至長壽路橋一帶,這里現(xiàn)以莫干山路上的“天安千樹”、“M50創(chuàng)意園”而聞名,至今仍能看到當年一些著名民族企業(yè)如阜豐、福新面粉廠的舊址。
昌化路橋
江寧路橋:原為榮宗敬榮德生兄弟、嚴裕棠等民族實業(yè)家為加強蘇州河兩岸聯(lián)系以及方便工人上下班于1929年建造的木橋,因橋北端有當時的“中央造幣廠”,故此橋也被稱為“造幣廠橋”,后該橋于1949-1953年間有過重建與加固?,F(xiàn)此橋為1968-1969年間重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橋梁,橋梁附近除了依舊能夠看見“中央造幣廠”舊址外,還能看到宜昌路救火會與鄔達克設計的上海啤酒廠兩處舊址。
江寧路橋
西康路橋:建造于1981年,此處原為蘇州河上著名的“小沙渡”(西康路舊稱“小沙渡路”),是舊時上海公共租界與華界的分界線之一,周圍曾建有大片工廠與工人居住區(qū),日商內外棉株式會社曾在這一帶設有多家工廠,過去位于西康路長壽路十字路口的“大自鳴鐘”即當時日商為紀念內外棉董事長川村利兵衛(wèi)及“提醒工人上班”而建,革命烈士顧正紅的英雄事跡也是在內外棉工廠中發(fā)生的。此外在西康路橋北堍至今仍能看到當年民族企業(yè)福新面粉三廠的舊址。
西康路橋
寶成橋:原橋為建造于1931年的木橋,有“談家渡橋”(靠近談家渡)、“葉家宅橋”(南面有葉家宅路)、“寶成橋”(葉家宅路上原有“寶成紗廠”)多種稱呼,1971年時重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橋梁。近年來對于該橋又有改建,在橋身上增加了許多古典主義裝飾。
寶成橋
武寧路橋:始建于1954-1956年,最初為解決生產運輸與工人出行而建造,橋南堍東西兩側曾有國棉六廠與上鋼八廠。此橋在1966、2000兩年中曾有擴建,2008年為配合世博會要求對于整個橋身進行了中西合璧的“景觀升級”,由此又成為了一座具有觀賞性的景觀橋。
武寧路橋
曹楊路橋:原橋為建造于20世紀20年代中期的木橋,因這里原來為曹家渡擺渡口,故此橋曾被稱為“曹家渡橋”,又因橋南堍曾有一座“三官堂廟”,故此橋也被俗稱為“三官堂橋”,另在該橋西側原還有一座建造于20世紀40年代的“曹家渡西橋”?,F(xiàn)此橋為1980年左右建造,因北端連接曹楊路,故被命名為“曹楊路橋”,上海印鈔廠即位于曹楊路南端。近年來對曹楊路橋身有過拓寬,橋北堍曾有過的“三官堂橋禽蛋批發(fā)市場”曾在周邊聞名一時。
曹楊路橋
華政橋:位于現(xiàn)華東政法大學校園內,也稱“學堂橋”或“校園橋”。華政校園原為圣約翰大學舊址,在30年代中期時為了學生出行方便曾在此建造人行木橋,現(xiàn)此橋為80年代初時重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橋梁。
華政橋
古北路橋:此地原有1985年建造的“大渡河路橋”,后于2005-2007年在同址上建造新橋并改名“古北路橋”,橋兩岸的陳家渡和周家橋地區(qū)歷史人文底蘊深厚,在陳家渡曾有“周太仆廟”,為紀念清代雍正年間在指揮吳淞江新建水閘時殉職的松江知府周中鋐而建;周家橋地區(qū)過去曾有著名民族企業(yè)申新一廠與申新八廠等,曾見證近代民族工業(yè)的起步與發(fā)展。
古北路橋
-END-
本文亦發(fā)布于“王陽明66 說上?!蔽⑿殴娞?。集筆者“數年走訪收集總結之精華”的《覓.境—上海灘二十四小時》已與廣大讀者見面,現(xiàn)已在各大網店有售,大家如感興趣可以關注,如需筆者的“簽名本”也可在“王陽明66 說上?!惫娞栔羞M行留言。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