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樹載千秋·同根同祖”乙巳年全國網(wǎng)絡媒體探尋華夏根脈主題采訪活動,在渭南市白水縣倉頡廟啟動。高亢的白水曲子坐唱《倉頡頌》響起在白水縣倉頡廟,拉開了探尋華夏根脈的探訪行程。本次主題采訪活動,將重點圍繞“中華文明從哪里來”等話題,沿著“觸摸歷史、丈量文化、回望根脈”主線展開。
在倉頡廟內(nèi),“倉頡手植柏”是年紀最大的古樹。這棵古側柏高約16米,腰圍7.8米,平均冠幅13.4米,樹齡超5000年。雖歷經(jīng)千年,依然郁郁蔥蔥。這棵“倉頡手植柏”,也是全國僅存的5株樹齡超過5000年歷史的古樹之一。
“倉頡手植柏”屬于特級古樹。從生物學角度,它們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體,自身所包含的長壽基因和抗逆基因,特別是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學價值。古樹的年輪生長是對氣候變化最好的記載,是歷史和古氣象、水文的重要線索。
古樹同時也是歷史的一種傳承,它所蘊含的人文價值極高,古樹更是歷史文化的載體。倉頡廟內(nèi)千年古柏46棵,平均樹齡3000余年,是全國三大古廟古柏群之首,被專家稱為“綠色的國寶,活著的文物”
倉頡廟是為了紀念傳說中,漢字創(chuàng)造倉頡而建。據(jù)《倉頡廟碑》記載,該廟早在東漢時已頗具規(guī)模,至今有近2000年的歷史。
編輯: | 王崢 |
責編: | 丁桃 |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