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4月6日清晨6時左右,伊朗一艘商業(yè)船只“薩維茲”號在紅海遭遇爆炸襲擊,船體輕微損壞,事故原因還在調查中。
據半島電視臺報道,這艘貨船據信屬于伊朗伊斯蘭革命衛(wèi)隊,是以色列人員在船上安裝了簡易爆炸裝置。
全球關注維也納伊核問題會談之際,伊朗船只卻遭遇宿敵以色列的襲擊,引發(fā)國際多方猜測。
伊朗媒體:以色列襲擊伊朗船只
以色列為何選擇在這個時間生事?
《紐約時報》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此次襲擊是以色列對伊朗此前襲擊該國船只的報復。一名美國官員表示,事后以色列方面就襲擊一事向美國通報,以方還稱為了避開正在紅海海域的美國“艾森豪威爾”航母而調整了襲擊時間。
盡管如此,《紐約時報》依舊強調到了一個關鍵時間點:襲擊發(fā)生不久前,美國和伊朗在維也納舉行伊核協議間接談判,并取得“建設性”進展。而“半島電視臺”注意到,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曾公開表示,恢復“危險的”伊朗核協議,“是不應該的”。
至于以色列為何選擇在這個時間生事?在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劉中民看來,此事正說明了伊核問題所面臨的復雜性,諸多外部因素影響伊核協議問題。
劉中民認為,以色列之所以向美國通報襲擊伊朗船只一事,就是為了向美國施壓,表達對美國與伊朗就重返伊核協議開啟間接對話的不滿。作為美國在中東的盟友,又是伊朗宿敵,以色列原本對2015年簽署的伊核協議就心存不滿,多有指責,如今更是擔心美伊關系緩和以及美國重返伊核協議。
當然也有國內因素作祟,劉中民進一步指出,眼下以色列剛結束議會選舉,總理內塔尼亞胡正處于組建內閣的關鍵時刻。內塔尼亞胡陣營此前在議會選舉中不占優(yōu)勢,因此內塔尼亞胡想借對抗伊朗,爭取國內民意以便組閣順利。
伊核問題維也納會議釋放了哪些信號?
如果以色列是抱著把協議攪黃的態(tài)度來發(fā)動襲擊,可見伊核問題維也納會議至關重要。畢竟這是2018年5月美國特朗普政府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后,近三年來雙方首次坐下來開談判,而不再是隔空喊話。先前,美國和伊朗互開條件,在履行協議義務和解除制裁上,雙方都要求對方先邁第一步,相持不下而陷入僵局。
當地時間4月6日,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聯合委員會政治總司長級會議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了實體會議。歐盟主持會議,伊朗、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與中國代表出席。美國總統伊朗事務特使馬利也率團來到維也納,由于美方已不是伊核協議方,且伊朗拒絕美方直接對話,因此美方代表并不出席會議。具體操作是,美方代表通過歐盟的“穿梭外交”與伊方溝通意見。
盡管會前,美伊雙方均表示會談可能不會取得突破,盡管這樣的對話形式顯得非常別扭,但是,當天會議結束后,伊朗、歐盟及美國方面都表示,會談結果是“建設性的”,各方同意繼續(xù)進行專家級別的磋商,引發(fā)外界熱議。
那么,這是不是意味著伊核協議恢復已經曙光乍現?
在劉中民看來,2018年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并重啟對伊制裁后,美伊關系持續(xù)緊張,且伊朗與以色列、沙特對抗不斷,威脅中東地區(qū)安全,拜登上臺后宣稱有條件地重返伊核協議,卻遲遲無法開啟談話。此時,分歧巨大的雙方愿意來到維也納重啟談判,經過溝通還愿意啟動下一步的磋商,應該給予積極評價。
值得一提的是,會后美方表示在伊核協議談判過程中將中俄視作伙伴,引發(fā)輿論關注。對此,劉中民認為,伊核協議問題是一個全球治理比較迫切問題,在此美俄、美中關系緊張時刻,美方宣稱將中俄兩個大國當作合作伙伴,一同來處理伊核協議問題,其間的積極信號不容忽視。
留給美伊的時間不多了
各方愿意繼續(xù)進行專家級別的磋商,并不意味著可以磋商出結果。劉中民認為,這恰恰是談判中最麻煩的問題,一不小心又會回到僵局的原點,誰將邁出第一步?
目前伊核協議問題聯委會已成立核問題專家與制裁專家兩個小組,研究如何將美國可能解除的制裁清單與伊朗應履行的核義務相匹配。
伊方透露,當地時間4月9日,聯委會成員將在維也納舉行兩次專家會議。伊方再次敦促美方,一次性解除所有對伊制裁,這是伊方恢復履約的前提。對此,美方表示拒絕,同時強調對與伊朗直接對話持開放態(tài)度。
華爾街日報分析說,盡管伊朗的期望與美國愿意提供的不匹配,但是只要找到前進的方向,哪怕進行多輪談判,就有可能取得進展。評論稱,對于美國來說,當務之急是采取行動恢復伊朗的信任。
外界輿論普遍分析說留給美伊的時間并不多了,最好是在6月伊朗總統選舉之前取得進展,否則總統選舉可能會導致伊朗重新組建談判團隊,從而造成更多的拖延。
對此,劉中民認為,雙方缺乏互信,積重難返。不過,從道義上,美國應該先解除對伊朗的制裁。
尤其在這敏感時刻,以色列“殺”出來要攪黃協議,因此,如何排除地區(qū)盟友對伊核協議的干擾性因素,顯然是當下美國面臨的棘手問題。既要為重返伊核協議創(chuàng)造條件,又不得不安撫好盟友。
而造成“尷尬”局面的始作俑者,恰恰又是美國自己的中東政策。劉中民進一步指出,正是長期以來美國對伊朗與以色列、沙特的緊張態(tài)勢推波助瀾,抱有坐收漁利的心態(tài),才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這一步。如此,只有跳出美伊對抗的惡性循環(huán),推動中東地區(qū)建立安全信任,才是這難解的伊核問題乃至中東問題的密鑰。
(看看新聞Knews編輯 李瑤)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